《撒拉語形態(tài)研究》以科姆里的《語法調查研究手冊》為基本框架,努力將撒拉語形態(tài)置身于世界語言的變異范圍內來考察。同時,吸收傳統(tǒng)語法研究尤其是突厥語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以體現(xiàn)撒拉語形態(tài)自身特點為語法描寫與分析的首要原則!度隼Z形態(tài)研究》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街子地區(qū)的大部分撒拉族所說語言為具體研究對象。全書共分九章,主要
《戴慶廈文集(第6卷慶祝戴慶廈先生八十華誕紀念文集)》是《戴慶廈文集》1-5集的續(xù)集。主要收集了作者2010年6月至2015年5月幾年間發(fā)表的語言學論文。其中主要有漢藏語特點的研究,還有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國情、語言保護、雙語問題和跨境語言等方面的調查研究。此外還收集了幾篇訪談記,介紹作者的學術思想和學術主張。
蒙古語句法結構的認知研究(精)/中國蒙古學文庫
《苗語動詞的句法語義屬性研究》基于苗語動詞多功能數(shù)據(jù)庫,綜合采用詞匯語法、語義語法、功能語法、格語法、配價語法的理論,從句法、語義、語用相結合的角度,探索和研究了苗語動詞的語義分類、動詞的重疊式及其語義特征、動詞的體貌及其語義范疇、動詞的連動結構及其語義特征、動詞的動補結構及其語義特征、動詞的句法語義屬性,認為苗語的自
《云南跨境民族三語教育成效與外語教育規(guī)劃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調查了云南跨境民族三語學習的態(tài)度、動機、對三語教育成效的評價以及在三語環(huán)境下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基本情況;赟PSS統(tǒng)計分析結果,提出了針對跨境民族三語環(huán)境下的外語教育規(guī)劃,為政府制定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語言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依據(jù)。在理
成書于元代的《蒙古字韻》用八思巴字拼寫漢字,在歷史上首次對整個漢語音系作了音值記錄,珍貴難得。本書校對《蒙古字韻》中所有的韻字和八思巴字拼寫。為了方便參考,叫校對結果列成字表、韻表和勘誤表。字表的漢字按照《蒙古字韻》順序排列,標出巴思八字的國際音標轉寫和每個漢字的中古韻類。韻表將所有韻字依照《廣韻》韻目列表104張,每
在黔湘桂交界的三省坡及其周邊居住著三個土著族群,他們自稱為草苗、那溪人和本地人。因地處偏僻,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外人對其不甚了解,更無人對其進行過調查研究,所以他們的語言文化一直鮮為人知。從上世紀90年代起至今,《湘黔桂邊區(qū)的三個族群方言島(草苗-那溪人-本地人語言文化調查研究)/符號與記憶研究叢書》作者石林,在南開大
本書主要是為廣大藏文讀者和藏文初學者提供的工具書。詞條全部用藏文注釋,多義詞分條注解。對所有詞條都做出詳盡的注釋,是一部中型的藏文工具書。
對我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調查及保護是當前我國民族語文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它的理論價值具體是:能使我們認識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中國語言使用的現(xiàn)狀、特點及演變趨勢;對制定科學的、符合國情的民族語文政策,增強國家的語言實力,促進社會語言生活的和諧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實際價值。羅驥、余金枝主編的《民族語文活態(tài)保護與雙語和諧鄉(xiāng)村建設研究--云南
《蒙古語喀喇沁土語社會語言學研究(精)》共分九章。第一章“緒言”,包括課題研究的目的、研究現(xiàn)狀及意義、課題的設計思路和研究內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觀點和創(chuàng)新點等內容。 第二章“喀喇沁蒙古族源流及氏族構成”,從不同角度論證“喀喇沁”一詞源于職業(yè)名稱——北魏時期的宮廷宿衛(wèi)“曷刺真”;“喀喇沁”作為部落和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