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精選《本草綱目》中具有代表性的120余種中藥及相應藥方,參照青少年的閱讀特點和接受習慣,分為植物類(84種)、動物類(24種)、礦物類(13種)三大板塊,并附有珍貴的本草插圖和有趣的本草傳說,還穿插了本草詩詞對對碰、本草小百科和本草美食小當家等多姿多彩的小欄目,旨在培養(yǎng)青少年對中醫(yī)藥學的興趣,幫助大家理解中國智慧,
本書對中華本草起源與發(fā)展、理論與成就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以“發(fā)展歷史—精英人物—傳世典籍—藥市圣地—道地藥材—藥食兩用”為主線,透視博大而深邃的本草學問。通過觸摸本草發(fā)展的脈絡,思悟其“道法自然”并薪火傳承的中華文明特色。從藥苑名家的神農嘗百草,到本草典籍的《神農本草經》為肇始,披覽名家名典所創(chuàng)所獲,所傳精華。通過尋游著名
本書以主流高等學校中醫(yī)藥專業(yè)《中藥學》和《方劑學》教材為底本,篩選常用中藥300余種、常用方劑200余個,以歌訣為引,以表格等形式匯總、精煉并歸納總結了中藥學和方劑學的重點知識。中藥學內容主要包括:藥性、功能主治、臨床應用、配伍情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重點藥比較等。方劑學內容主要包括:藥物組成、方解、選方要點、功能主
本書從《傷寒發(fā)微》《金匱發(fā)微》《經方實驗錄》《曹穎甫先生醫(yī)案》四書中,采摭曹穎甫對235首經方的闡論和臨證運用(醫(yī)案)。每首經方均分“組成”“應用”“鑒別”“方論”“禁忌”“預后”“醫(yī)案”等部分,含括曹氏醫(yī)案260余則、70余種內外婦兒五官各科疾病(包括感冒、傷寒、發(fā)熱、咳嗽、喘證、哮證、肺癰、肺痿、心悸、胸痹、胸痛、
本書收錄常用中藥550多種,均為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第一部收錄的中藥品種,按照中藥名筆畫排序,每種中藥均按照別名、來源、植物、藥材、采制、炮制、化學成分、藥理、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項、附方的順序編寫,其中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項等內容以最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為準
本書作者查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擷英取華,將一些名醫(yī)喜用但并不為人熟知的中醫(yī)古方收入本書,共計45首。每首方劑從來源、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名醫(yī)經驗、臨床應用方面予以詳細介紹,最后,用方劑歌訣予以總結,以便讀者記憶掌握。
本書精選了各種古代典籍中的扁鵲治病良方。扁鵲善于運用望聞問切,尤其能通過脈診和望診判斷病證及其病程演變和預后。扁鵲精于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本書內容將扁鵲的中醫(yī)理論體系與實際治療經驗相結合,為讀者闡述了豐富的中醫(yī)學知識。本書保存了傳統(tǒng)中醫(yī)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有助于中醫(yī)
本書詳細論述了帶下、血崩、調經、種子、妊娠、小產、難產等病癥,每種病癥又分為若干類型,每一類型先有理論,重視證候鑒別,后列方藥。婦科臨床常用名方完帶湯、清經散等即出自此書。傅氏先將世人對病癥的一般理解進行敘述,而后用自己的觀點進行辨析,論述簡要,并每多獨立見解,如提出“帶下俱是濕證”、認為肝郁多因虛、解郁慎用辛燥而重在
本書上篇內容選自明代醫(yī)學家薛己所著的《外科發(fā)揮》,分為八卷,分腫瘍、潰瘍、瘰疬、楊梅瘡等三十多種病癥,簡述脈證治則,次列病案,詳記患者性別、癥狀、治療過程、病情分析、診斷及治療方藥,附方兩百多首。診斷注重望診和切診,辨證準確。治療以內治為主,長于溫補。全書除十余首為外用方外,其余均為內治方。醫(yī)案均為薛己親自診療的案例,
本書以明代金陵古圖本為底本,精心挑選了60余味中草藥,并按其功效,進行了分類。每味中草藥又從藥用部分、醫(yī)家名論、形態(tài)特征、成品選鑒、實用妙方以及中藥趣味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扼要介紹,以期立體而全面地展現這些中草藥的形態(tài)及藥用價值,為讀者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