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錄專輯第八冊五子近思錄發(fā)明》十四卷,清施璜撰。五子謂周敦頤、張載、程頤、程顥和朱熹五位理學大家。所謂五子近思錄,就是將這五位理學大家的精粹之語予以摘錄,加以編輯,以便初學。之所以命名“近思”,乃取《論語》“切問而近思”之義。所謂“發(fā)明”,實即注釋。十四卷之目,原為朱熹手訂,即道體、為學、致知、存養(yǎng)、克治、齊家、出
《理學宗師——朱熹傳》是一部傳寫歷史人物的傳記。作者對傳主朱熹的生平與家世,學問與思想等,基本做到成竹在胸,如數(shù)家珍。作者以平和沖淡的筆觸傳寫出一個一生都在為“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不懈追求的殉道者,讓讀者得以領略一個淵博的學識與高尚的人格相
本書分為四章內容,章關學概論,講述了關學的概念、關學源流、關學對陜西人精神的塑造等;第二章書院概述,講述院的定義及歷史變遷、書院精神與書院傳統(tǒng)、書院的現(xiàn)代復興等;第三章陜西書院,講述源遠流長的陜西書院文化、陜西書院的辦學傳統(tǒng)、陜西當代書院等;第四
宋明理學是對時代所面臨的沖突和危機的化解,是價值理想和道德形上學的重建,是儒釋道三教融突的結晶,是中國古代哲學發(fā)展的“造極”。理學是以道體為核心,以窮理為精髓,以“存天理,去人欲”為存養(yǎng)工夫,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實質,以成圣為標的。 理學是宋元明清時期哲學概念范疇的發(fā)展史,一個民族的理論思維、一個時代的哲學思潮
束景南所*的《朱子大傳(性的救贖之路增訂版)(精)》全面系統(tǒng)地挖掘搜集到了關于朱熹的上千種史料,考明眾多歷史事件的真相,對朱熹的一生及其思想發(fā)展歷程作了全面深入的新研究,破除歷來的誤說、錯案、懸案、謎案,把朱熹由“神”還原為“人”,寫出了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朱熹,從中
中信國學大典(50冊)是中信出版社引進自香港中華書局的一套深具國際視野、貼近當代社會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藏書。中信國學大典延聘國學泰斗饒宗頤為名譽主編,邀請海內外知名國學家擔任經典的選編、導讀及譯注。內容則力求通俗易懂,結合現(xiàn)實生活,挖掘古代經典的當代意義,拉近經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距離。中信國學大典既收錄了《論語》、《老子》
“萬物一體”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主題,包含豐富的哲學意蘊。本書將視角鎖定于北宋時期的五位哲學家——周敦頤、邵雍、張載和二程,考察他們關注“萬物一體”的哲學與哲學史旨趣。在具體取徑上,首先回答“萬物一體”如何成為一個哲學問題引起“五子”的關注,以此為基點展開他們言說“萬物一體”的具體面向,并就不同面向之間的內在關系有所闡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朱熹哲學思想的基本范疇和邏輯結構、朱熹之物、心與理——知識的成立與實踐之理論關系、朱熹理—氣—物的哲學邏輯結構、“天人合一”在思想史上的意義等。
朱熹易學體大思精,將自伏羲畫卦到漢唐直至當時的整個易學發(fā)展都吐納于胸中,直指《易》之本然與太極陰陽之妙,掘微發(fā)幽,建構起充滿理性精神和詮釋學意識的易學體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張克賓編*的這本《朱熹易學思想研究》從中國易學發(fā)展史之整體視野出發(fā),基于翔實的文獻考辨,對朱熹易學思想進行了深入而系統(tǒng)的研究,以朱熹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