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在中國發(fā)展了10多年。這期間,網絡文學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了當代文學紙質作品半個世紀的數量。網絡文學掀起強烈、持久、普遍的社會閱讀需求,并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中國文學的格局。網絡文學產業(yè)是技術和文學發(fā)展的一個必然結果,只有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才能理解網絡文學產業(yè)對文學的革命性影響,以及文學由此而發(fā)生的巨大變革。禹建湘的
《言者我也:〈文心雕龍〉批評話語分析》把《文心雕龍》批評文本內在的語言結構作為研究對象,以語言描述分析為開端,考察劉勰的表述形式及其功能,對《文心雕龍》聲音系統(tǒng),句法結構,征典用故事等進行了全方位細致入微的研究
《黃金時代的文學記憶》以“記憶”命名,然而,朱向前并沒有沉湎于往事不能自拔,閱讀之中可以感受到,他于回憶的“微醺”中始終保持了一名評論家的清醒和獨立。在筆者看來,即便是收錄“文學記憶”,《黃金時代的文學記憶》仍然延續(xù)了朱向前評論文章的一貫風格:即在分析當下文學現象的同時,預測新的文學發(fā)展趨勢并給予理論引導,保持一種開放
茅盾評說八十年——名家評說書系
《詩經》是上古詩性文化的源頭,《詩經》中成熟的章法和旬式表明,在此之前詩必定有一個成熟發(fā)展的過程。吉金文學作為《詩經》以外的詩的文學樣式之一,為探索與破解《詩經》的文化之謎提供了鮮活而有力的依據。吉金文學不僅蘊含豐富的詩性內容,而且具有較強的敘事意味。吉金文學用韻似《詩經》,不用韻似《尚書》,吉金文學與《詩經》、《尚書
文學現象與文學史風景
本書根據*著作中引用詩文名句的情況,對相關詩文的出處進行闡釋,并對*引用此詩文鑒古論今的時代背景和心路歷程進行剖析,使讀者在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能深入理解*深刻的唯物主義新歷史觀,領略偉人引古論今的獨特語言藝術,在千古豪情中獲得文化浸潤與精神升華。
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一冊)
《大眾文學與武俠小說研究》是抓住當下大學生閱讀的興趣點來編寫的通識類選修課教材,以大眾文學和武俠小說為研究對象,分上下兩編。上編主要內容包括大眾文學的歷史發(fā)展、與精英文學的關系,以及警匪文學、言情文學等。下編主要分析武俠小說的特征及變化,以及梁羽生、金庸、古龍、溫瑞安等人的武俠創(chuàng)作。
瞿秋白是中共早期懂文藝的政治領導人,五四以來左翼文藝發(fā)展史上艱難的覓渡者。在中國現代藝思想轉折變遷中,他更是集參與者、體驗者、變革者、實踐者于一身的典型:既深受中國古典文藝思想影響,又歷經古典文藝趣味、儒家文藝思想、“五四”文藝思潮、俄蘇文藝思想中國化等進程。《時代覓渡的豐富與痛苦》以其文藝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