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識讀本:政治的歷史與邊界》敘述周詳而又引人入勝的著作中,肯尼思·米諾格探討了從古代世界到20世紀的政治發(fā)展過程。作者力圖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下問題:政治體制為何演進不止?政治如何在我們的社會中生發(fā)權力、保障秩序?民主是否一直有利無弊?21世紀的政治又將有何變遷?
人們時常聽到并使用“資本主義”一詞,但這個詞究竟意味著什么呢?詹姆斯·富爾徹借助生動詳盡的案例——從17世紀初的東印度公司到1995年的巴林銀行破產(chǎn)案——對此進行了研究。他考察了資本主義在英國、日本、瑞典及美國的不同形式,探討了資本是否已經(jīng)擺脫國家的界限,正走向全球化。他還以17世紀荷蘭的郁金香狂熱、近期的東南亞金融危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大轉型的邏輯起點是“傳統(tǒng)中國”。“傳統(tǒng)中國”是由“小農(nóng)經(jīng)濟”、“帝國政治”、“儒家文化”與“士紳社會”形成的四位一體互為強化的有機整體。本書首先從“小農(nóng)中國”、“帝制中國”、“儒教中國”與“士人中國”四個層面,深度剖析了傳統(tǒng)中國的構造機理及其運轉機制;然后,以潑墨山水的手法,勾勒了中國社會政治轉型與重
《公共政策學》共分九章,其中第一章為總論,主要闡述公共政策的概念、特征、類型、功能及公共政策學的學科發(fā)展歷程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為公共政策系統(tǒng),重點闡述公共政策主體、公共政策客體、公共政策環(huán)境、公共政策工具與公共政策周期;第三章為公共政策問題,重點闡述公共政策問題的含義、屬性、內容、類型、形成原因、提出主體、分析方法與確
《新編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學系列教材:公共政策學》以研究公共政策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和政策過程為主線,系統(tǒng)描述了公共政策的概念界定、內涵分析、特征描述、發(fā)展演變等內容;在吸取當今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淺出地論述了公共政策系統(tǒng)、公共政策決策的理淪模型,并重點研究了公共政策的過程,即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執(zhí)行、公共政策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專題文集:制度物議》輯錄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白鋼研究員評論古今制度的專題論文。共26篇,分編成4輯。第1輯“拋磚引玉”,略論中國封建專制主義及其他問題;第2輯“一得之見”,檢選以往行政經(jīng)驗的現(xiàn)代意義;第3輯“他山攻錯”,分析批判現(xiàn)代西方民主理論及其在制衡與糾錯方面的借鑒意義;第4輯“矯世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專題文集:近代思想文化論集》體現(xiàn)了著作者在科學研究實踐中長期關注的某一專業(yè)方向或研究主題,歷時動態(tài)地展現(xiàn)了著作者在這一專題中不斷深化的研究路徑和學術心得,從中不難體味治學道路之銖積寸累、循序漸進、與時俱進、未有窮期的孜孜以求,感知學問有道之修養(yǎng)理論、注重實證、堅持真理、服務社會的學者責任。
《公共行政學新論:行政過程的政治(第2版)》是美國公共行政學領域最有影響的著作和權威性教科書之一,全書立足于當代西方特別是美國政府管理的實踐,用大量現(xiàn)實資料及案例對公共行政學的原理進行深刻的闡述和剖析。書中涉及到公共行政學的研究范圍、政府的角色、公共組織理論、文官制度、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民主制中的行政等主題,尤其是
本書內容有: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與功能、公民政治意識的理論維度、我國社會轉型期公民政治意識的嬗變、公民政治意識和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離合等。
《后現(xiàn)代公共行政:話語指向(中文修訂版)》是先鋒派作者寫就的先鋒派作品。它將公共行政與公共政策研究置于后現(xiàn)代主義的基礎之上,批駁了諸如公共管理學、制度主義、社群主義等目前廣為流行的理論,致力于建構一種全新的公共行政“話語”理論。作者開闊的視野、犀利活潑的文風以及大膽的理論創(chuàng)新,給人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本書不僅為后現(xiàn)代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