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主義的興起》是德國著名歷史學家弗里德里希邁內克的代表作之一。邁內克將歷史主義的興起看作西方思想中的極其重要的偉大精神革命,是用個體化的觀察來代替對歷史的普遍化觀察的過程。在書中,邁內克追蹤了歷史主義的緣起,考察了沙夫茨伯里、萊布尼茨、維柯、伏爾泰、孟德斯鳩、洛克、柏克、羅伯遜、溫克爾曼、默澤爾、赫爾德、歌德等一系
本書以中外史學的比較視野為主題,精選輯錄了作者的18篇學術論文,是其多年學術成果的集中展現(xiàn)。全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總論,討論近現(xiàn)代史學的主要潮流和重要議題對歷史研究和書寫的沖擊及影響,分析當代史學的現(xiàn)狀和趨向;第二部分中西融匯,從中西比較的視野討論中國和西方治史方法與旨趣的異同;第三部分中日互動,將目光轉向與中國一
本書重點考察清代嘉慶道光年問(1796—1850)江南文人與女性的交游唱和以及相應的文學創(chuàng)作!伴|閣”,指能詩善文的閨閣女詩人;“畫舫”,得名于清代中期出現(xiàn)的幾部記載江南城市軼事的筆記,在書中借指那些與文人唱和的女子。嘉道文人對“閨閣”與“畫舫”的書寫中,存在著一些相同的特點,這反映了他們獨特的女性觀念,并折射出他們特
《資治通鑒考異》三十卷,是司馬光記述如何處理紛繁復雜的史料,通過考訂鑒別史實,從而纂成信史的一部專書。《考異》是《通鑒》的輔翼之作,也是《通鑒》的直接副產品之一。它的編纂,是與《通鑒》同時間、同步驟進行的,不僅可以了解《通鑒》在編寫各朝各代歷史時史料的主要來源和基本依據(jù),還能知曉《通鑒》在記述某一具體史事時根據(jù)的是哪些
司馬光作為北宋著名的官員與學者,在政治和學術上均成就卓著。本書收錄司馬光的《涑水記聞》《溫公手錄》《溫公日錄》三種史部書籍。《涑水記聞》是司馬光的一部語錄體筆記,比較詳盡地記載了北宋六朝(960年-1070年)的國故時政,是司馬光為編纂本朝史所做的準備工作,留下了大量第一手珍貴史料!稖毓咒洝、《溫公日錄》是司馬光的
《稽古錄》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之外單獨撰寫的另一部史學著作。上起伏羲以來,下至英宗治平四年,時間跨度遠超過《資治通鑒》,且涉及本朝歷史的撰寫。成書以后即為世所重,《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九朝編年備要》、《大事記題解》、《通鑒地理通釋》、《太平治跡統(tǒng)類》、《群書考索》、《玉!返任墨I均有對《稽古録》的引述。四庫館臣評價此
本書梳理了當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五大潛流:硅谷創(chuàng)業(yè)模式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經濟學研究需要的重新思考、管理不確定性成為未來最重要的技能、地緣政治正在發(fā)生的板塊碰撞、后工業(yè)時代/知識經濟時代技術推動的變革。幫助讀者理解潛流相互作用所產生的全新可能性,從而擁抱改變,做出選擇。
胡適先生是一個雜家,領域廣泛,作品眾多,有學術方面的,也有社會人文方面的,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jù)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他的研究著述,在中國文化史、思想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本書主要收錄了胡適先生對中國文學與歷史的一些看法和觀點。談文學講述了什么是文學,再談文學的發(fā)展歷史和文學革命;談歷
本書為上海市首批68位社科大師全集之一種,由吳澤先生弟子、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胡逢祥主編。李平心(1907—1966),江西南昌人,原名循鉞,又名圣悅,筆名李鼎聲、邵翰齊等。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現(xiàn)代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中共黨員,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他開創(chuàng)了我國運用唯物史觀研治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先河。五十年代后有
本書匯輯著名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在柏林大學的多次演講記錄,由其高足愛德華德?干斯教授整理而成。自問世以來,學術界公認為進入和研究黑格爾哲學系統(tǒng)的入門書籍;又因原為對應一般大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專業(yè)知識水平而表述,故體例格式不必謹嚴深奧的高頭講章,照搬《哲學的傳記史》作者魯維斯所言,此書乃其生平所讀這類著作中愉快的一部,而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