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以全景的視角講述了1789—1794年法國大革命的整個過程:從革命的發(fā)起,經過封建專制王權傾覆后的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雅各賓派當政三個時期,直至熱月黨人的反革命政變。作者對革命的原因,革命的發(fā)展,革命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宗教各個方面,以及羅伯斯庇爾派失敗的情況作了詳細的描述和分析。作者關于法國革命史的著
本書是著名非虛構暢銷書作家大衛(wèi)·格雷恩的又一力作,講述了18世紀一場驚心動魄的真實海難及其后續(xù)在英國引發(fā)的軒然大波。 1742年,一艘用木頭和布料拼湊而成、眼看隨時都會散架的船被沖上巴西海岸。船里有30個骨瘦如柴的人,奄奄一息。他們有一個震驚世人的故事要講。他們是英國皇家海軍戰(zhàn)艦韋杰號海難的幸存者。這艘戰(zhàn)
本書以地圖為鑰,解鎖歐洲近現(xiàn)代史風云!從拿破侖鐵騎縱橫到冷戰(zhàn)鐵幕高懸,作者精選18世紀以來各國繪制的幽默地圖與漫畫地圖,以一圖一說的形式,生動串聯(lián)起歐洲近兩百年興衰史。這些地圖不僅是地理坐標,更是政治博弈、文化思潮與時代情緒的鮮活鏡像列強版圖撕裂重組、意識形態(tài)暗流涌動、藝術審美悄然變遷,皆在方寸之間躍然紙上。全書以地圖
隨著香港回歸中國,大英帝國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徹底化為歷史的塵埃,但對這個帝國的起源、本質和影響的研究一直在持續(xù)。作者認為驅動帝國的關鍵因素是等級。英國殖民者試圖根據(jù)本國等級制度的理想化形象塑造他們統(tǒng)治下的殖民地社會;英國人將鼎盛時期的帝國理解為一種等級制結構,而殖民地社會則是久已存在于英國本土的基于血統(tǒng)、頭銜、地
18世紀至今,以麥考萊為代表的歷史學家大多用非革命性的、不流血的、自上而下的來形容1688年的英格蘭光榮革命。本書則希望推翻這一傳統(tǒng)觀點。 本書以革命為主軸,重新檢討了既有的革命理論,并將1688年革命置于歐洲乃至全球的背景下,對其發(fā)展、特征和影響做出全新的闡釋。作者的核心觀點是:1688年革命不僅是革命,而且是第一次
葡萄牙是世界上最擅生存之道的國家之一。它只是一個很小的國家,人口從一百萬緩慢增長到九百萬就耗費了它八百多年時間。在那段時間里,它在歐洲范圍內獲得了一種政治和文化上的自決權,也通過殖民擴張、海外移民和貿易,在世界各個角落留下了自己的印跡。與更為繁榮的加泰羅尼亞不同,17世紀時,它成功地掙脫了西班牙的統(tǒng)治;與同樣富有生機的
文化遷變是指同時對一些不同的國家空間及它們的共同要素進行討論。它意在強調往往由于對身份認同的尋求而被忽略的文化交融的不同形式。身份認同自然地掩蓋了文化交融現(xiàn)象,但也正是在文化交融的過程中不同的身份得以產生。本書主要從學術、移民、記憶研究、種族融合、感覺、文學等文化研究領域探討法德之間從18世紀中葉起至現(xiàn)代的文化遷變過程
這是一本聚焦歐洲近代歷史的通俗社科讀物,主要講了1848年席卷幾乎整個歐洲的思想革命。在這場變革中,一系列政治運動和思想革新相繼出現(xiàn),同時一些在我們今天看來仍具前瞻性的議題在當時就已被拋出并展開爭論:我們如何協(xié)調代表制和直接形式的民主?資本主義與社會不平等有何聯(lián)系?等等。這不僅是一場歐洲革命,更是一場具有全球性影響力的
《英國歷史上看不見的手》通過考察部分英國歷史表明,國家經濟組織和國家政府利益的一致性是左右英國歷史發(fā)展脈絡的“看不見的手”。作者主要選取了從伊麗莎白一世時期開始到1917年間的主要歷史事實對這一顛撲不破的歷史規(guī)律進行了詳實的論述。在這一段歷史時期內,由于英國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政策,商業(yè)探險家同盟等經濟組織也采取了相應
本書譯自法國著名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主編的《記憶之場》三卷本的《共和國》卷。原著《記憶之場》是當代法國史學界深具影響的歷史著作之一,匯總了法國集體史的研究成果,是一部經典的有關法國國民意識的文化社會史。本書作為《記憶之場》中文版的第一卷,包含了《共和國》卷中的“象征”“紀念性建筑”和“反差記憶”3個部分,考察了三色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