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由西南大學出土文獻綜合研究中心、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主辦的系列學術論叢。全書收集17篇論文,分別對甲骨文、金文、簡帛、碑刻等出土文獻進行研究。出土文獻研究難度較大,內容涉及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本書刊發(fā)的有關出土文獻研究的學術成果則包含諸多學科的研究內容,部分論文是國家社科基金的階段性成果,其觀點鮮明,材料扎實
沂南是山東漢畫像石重要出土地,沂南北寨漢墓博物館、沂南縣博物館、諸葛亮故里紀念館現(xiàn)收藏本地出土的漢畫像石200件左右,本書為三家博物館所藏漢畫像石的精品集。
《岳南大中華史》(精裝)是以現(xiàn)代中國田野考古發(fā)掘來剖析和呈現(xiàn)泱泱中華歷史的脈絡。本書通過北京猿人頭蓋骨的發(fā)現(xiàn)、侯馬盟書、甲骨文、三星堆、銀雀山漢簡、曾侯乙墓、兵馬俑、馬王堆、南越王墓、法門寺、明定陵、清東陵12個中國高級別的考古發(fā)現(xiàn),破解我們之前對于中華文明史的種種迷思,通過它們,我們能夠追溯我們的祖先,探尋中華的文明
楚樂器是楚音樂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雙重載體。《楚樂器研究》搜集、整理出土楚樂器及文獻記載楚樂器,將楚樂器作為先秦歷史文化中的一個文化事項予以看待,對楚樂器的形制、紋飾、造型、銘文、音樂性能、組合等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以禮樂文化為背景,勾勒出楚人禮樂生活的基本輪廓,著力探討楚樂器與楚人禮樂生活的密切關系、音樂在楚人禮
隨著三星堆遺址的最新考古發(fā)掘進展陸續(xù)公布,圍繞三星堆“上新”文物與有關三星堆文明未解之謎的熱議持續(xù)高漲。本書由地質學教授、史前考古學研究員、著名科普作家劉興詩創(chuàng)作。全書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結合起來,通過生動有趣的語言,跨學科角度解讀三星堆文明,探尋古蜀人的氣候、飲食、居住、勞作、遷徙等生活片段,發(fā)掘其中隱藏的科學知識和
本書借助考古發(fā)掘與調查資料、傳世文獻與甲骨金文材料,以及秦漢以后相對清晰的高級貴族墓地規(guī)劃材料,通盤梳理了自紅山古國至明清時期的中國高等級貴族(王、帝及諸侯)陵墓規(guī)劃的基本情況,初步歸納、總結出了一些統(tǒng)領帝王陵墓規(guī)劃布局的原則和制度,比如太祖墓居中、其余各墓依昭穆分居左右的主流排布原則,一祖一昭一穆的三墓制以及布局中的
嶺南金漆木雕、描金漆繪呈現(xiàn)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嶺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收藏的清代廣州木雕番禺神樓堪稱國寶,收藏的潮州金漆木雕、描金漆繪珍品亦精美絕倫。深圳博物館收藏的客家金漆
《中國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系列叢書為國家文物局組織出版的年度快報,目前1998~2020年已經分別出版,該書的出版對于及時、有效地向國內各有關部門、傳媒、公眾及國外通報、宣傳我國文物考古領域每年的最新重要考古發(fā)現(xiàn)和工作成果起到了積極有益的作用。本書為2021年度快報,
邛窯位于四川省邛崍市境內,是由南河和西河流域的十方堂、大漁村、尖山子、柴 沖、瓦窯山等幾個地點組成的古代大型窯址群。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窯址首次發(fā)現(xiàn)以來, 中外學者圍繞其產品面貌和燒造歷史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并陸續(xù)催生了大批著述成果。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
本書是在作者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通過對山東地區(qū)西周時期文化編年和文化因素兩方面的綜合研究,建立了山東地區(qū)西周時期的考古學文化譜系。山東地區(qū)西周時期的居址和墓葬中都出土了比較豐富的考古材料,本書結合陶器和銅器兩方面的材料,分別建立了魯南、魯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