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與尼采的悲劇思想,是一個重要的、富于思想魅力的論題,針對他們之間究竟是“同”還是“異”,中外眾多著名的學者和思想家有過不同的看法。本書在德國古典哲學的背景下,既細致分析了叔本華與尼采悲劇思想的基本內(nèi)涵,又深入辨析了叔本華與康德思想、尼采與叔本華思想之間的深層發(fā)展脈絡,在此基礎(chǔ)上詳細比較研究了叔本華與尼采的悲劇思想
康德的哲學在諸多領(lǐng)域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是所有涉獵哲學的人都耳熟能詳?shù)囊粋不爭的事實。自20世紀初康德哲學被引介入中國始,對康德哲學的研究很快就成為顯學。然而,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相適應,國人對康德哲學的關(guān)注多集中于他的知識論和倫理學,而他的與前兩者鼎足三分的宗教哲學卻遲遲未進入中國學界的視野,這與它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是
俄羅斯哲學的理想性思維、人中心論和道德主義特點在俄國19世紀哲學家費奧多羅夫的思想中得到突出體現(xiàn)。費奧多羅夫認為,哲學不是對世界的消極反映和抽象的形而上學,而是追求理想之物,是改造人類和宇宙的“方案”和“事業(yè)”。破壞人類幸福理想的*之惡是死亡。在死亡仍是必然事實的情況下,人類負有使祖先復活的道德責任。因此,哲學和歷史學
弗拉基米爾·謝爾蓋耶維奇.索洛維約夫(1853—1900)是著名的詩人、政論家和文學批評家,也是俄國哲學*重要的哲學家。他是現(xiàn)代意義上俄羅斯哲學和神學思想的奠基人,是整個俄羅斯思想史上劃時代的人物。他結(jié)束了俄羅斯沒有哲學體系的時代,開創(chuàng)了建構(gòu)獨特的俄羅斯哲學的時代,因而他被譽為“俄國偉大的哲學天才”和“俄國新宗教哲學之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導讀》是國內(nèi)第一部系統(tǒng)講解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的專門著作!逗诟駹枴捶ㄕ軐W原理〉導讀》采用文本解讀法,取循文而行的形式,以自由精神及其定在靈魂,以法權(quán)人格、自由意志精神、倫理秩序為核心,把握《法哲學原理》的思想精髓、理論內(nèi)容與邏輯體系;并以《法哲學原理》為理論平臺,以對話、反思、詰問等形式,試圖澄
英國當代小說家艾麗絲·默多克(1919-1999)生前以其26部小說飽享盛譽,被視為20世紀英語文壇重要的作家之一,她多次榮獲英國重要文學獎項,并獲女王親授爵位,其畫像懸掛于國家肖像館,是英國國寶級人物。自20世紀50年代初登文壇到八九十年代聞名于世,默多克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在被她斥為“神經(jīng)質(zhì)”的現(xiàn)代小說語境中,堅持
《西方正典:天主之城(上下)》(412~427)主要論述神圣的照管及人類的歷史。提醒神的國度是屬靈及永垂不朽的,而并非是這世界任一國家能取代的。“上帝之城”可說是第一部教會歷史哲學。此書顯示出奧氏不但是哲學家、神學家、護教士,更是道德家、政治思想家,亦同時是文學家和戲劇批評家、時代和歷史之評釋家。此書左右了整個中世紀的
考訂研究版《尼采著作全集》第13卷包含尼采自1885年秋至1889年1月初的殘篇遺稿之第2部分。它相當于考訂版《尼采全集》下列卷本的內(nèi)容:第8部分第2卷第249—455頁(柏林,1970年)、第8部分第3卷第3—461頁(柏林/紐約,1972年),因此即包含著尼采作于1887年11月至1889年1月的殘篇。有關(guān)尼采上述
《西方哲學史(第2版)》以古代哲學、中古哲學和近代哲學三編為結(jié)構(gòu)框架,詳細描述西方哲學從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20世紀產(chǎn)生、形成、演變、發(fā)展的歷史。本教材以哲學問題為線索,以“哲學是哲學史”、“哲學是問題史”為指導思想,意在通過哲學家們對于哲學問題的不同解答方式及其對后世的影響,引導學生通過了解哲學家們的理論學說而進入哲學
《伽達默爾》從伽達默爾早年所受的影響談起,論述了他的哲學詮釋學思想的形成過程及其思想要旨。《伽達默爾》著重闡述了如何通過對前見、流傳物以及文本等關(guān)系的把握來理解伽達默爾的詮釋學,以及語言與游戲在詮釋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伽達默爾》還論及詮釋學與其他人文領(lǐng)域和其他哲學流派的相互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