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瓷之路:古代中外關系史研究(2)》的出版得到這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經費資助,主要由內陸歐亞史、地中海和中國關系史和環(huán)太平洋史組成。
陰陽相生與過程演化是中國古典思維的精髓。本書所要講述的是如何將中式互補思維應用于國際關系觀察,以超脫于西方二元對立哲學和牛頓世界觀之外。秉持二元互補理念和過程建構思維,本書指出:建構主義不是一種國際政治理論,而是一種社會分析方法;長期盛行于國際關系研究中的結構選擇既非單純的物質選擇也非單純的觀念選擇,而是一種“復合結構
本書是作者花費6年時間,在長期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基礎上一步升華的研究成果,更是其對中東和平進程進行長期研究的標志性成果之一。作為目前國內最新的一本全面、系統(tǒng)闡述中東和平進程的專著,本書探討了中東問題的歷史起源,冷戰(zhàn)時期中東問題的曲折發(fā)展,冷戰(zhàn)后中東和平進程的艱難啟動、全面突破與繼續(xù)發(fā)展以及中東和平進程的影響因素、發(fā)展前
本書是中國、東南亞和南亞多國青年學者合作研究的成果,從地區(qū)安全模式,制度模式演變和亞洲合作治理三個角度,對亞洲多邊主義的演變、特點、趨勢及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亞洲國家選擇共同體和合作安全這樣的構想和范式,為多邊主義注入了亞洲特性;亞洲次區(qū)域和跨地區(qū)多邊主義的行動為我們展示了制度模式的實踐,亞洲國際關系的新挑戰(zhàn)和亞洲
本書是北京外國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推出的首本研究中國公共外交的研究報告。該報告匯集了國內該領域研究公共外交的專家和學者。報告致力于追蹤中國公共外交的最新發(fā)展,研究和探討其趨勢和新特點,內容包括:政府公共外交、媒體公共外交、企業(yè)公共外交、文化公共外交、民間公共外交等,報告的學科定位主要建立在外交學、傳播學和公共關系學,
這本《柏林危機<1958-1963>與美歐同盟》是在作者劉得手的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修改成的,它凝結著師長的心血與教誨,同事和朋友的關心與友情,家人的呵護、支持與無限的愛。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國家實施對外政策的環(huán)境或舞臺,用學術語言表述,就是國際體系。國際體系作為以主權國家為主的各種國際行為體圍繞一定問題互動而形成的整體結構,乃是國際關系的宏觀體現(xiàn)。由于體系結構對國家的對外政策有無處不在的影響,因而相關的理論與經驗研究構成了國際關系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秶H體系:理論解釋、經驗事實與戰(zhàn)略啟示》的內容包括三部分
《當代美國外交》是一部介紹美國當代外交歷史與現(xiàn)狀的著作,全書分別從美國對全球不同區(qū)域的外交政策、美國的人權外交、當代美國外交的基本特征等視角全面介紹了當代美國外交的狀況,全面、系統(tǒng)地梳理了20年來美國對外關系的主要內容和發(fā)展變化的主要軌跡。本次修訂版增加了對小布什、奧巴馬時期的美國外交的闡述和分析。
TheNewWorldPressexcelsinpublishingbooksinbothChineseandEnglishversions.Theyhaveattendedmyinternationaldialoguesinthepastyear,madeeffortstocoHectandrecordthemand
現(xiàn)任奧地利駐華大使馬丁。賽迪克博士(DR.MARTINSAIK)于2003年發(fā)表了他與奧地利駐羅大使米歇爾.施瓦青格博士(DR.MICHAELSCHwARZINGER)合寫的專著《歐盟擴大——背景、發(fā)展、史實》,受到奧地利、德國和國際政治界的關注,2007年該書英文版在美國出版。2007年8月起賽迪克博士任駐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