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兩岸學者共同撰寫。使用大區(qū)閩南方言,對臺灣及海外閩南方言產(chǎn)生與發(fā)展及與福建閩南方言的淵源和關系進行了比較全面的闡述,探討了閩南方言與兩岸閩南文化間的緊密關系,具有相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關于閩南方言的圖書很多,但是像這樣透過方言理解文化,利用文化歷史事實來說明方言特點的可能就此一本。應該說,這開辟了方言研究一條新路。
本叢書為《近代稀見吳語文獻集成》(第一輯),由游汝杰、盛益民擔任主編。本輯共分為四冊,第一冊收入《上海土白功課》《蘇州土白集字》《瑾邑土音》,第二冊收入《松江話練習課本》《杭州方言字音表》《溫州方言入門》,第三冊收入《方言備終錄》,第四冊收入《地球圖》《地理志問答(上海羅馬字)》等8本吳語的故事、地理類書籍。本叢書一律
燕玉梅,蘇州市煮雨療愈寫作工坊創(chuàng)始人。該書面向懼怕寫作,寫作文還停留在背誦“萬能素材”、“好詞好句”、“名言金句”等套作框架里的廣大青少年。寫作的重要性超乎想象,作文占了語文分數(shù)的半壁江山。寫作是人人都能掌握的一項最基本的技能,煮雨寫作課培青少年的語言運用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煮雨寫作牢牢把握寫作的底層邏
本書主要研究大學語文教學理論方面的問題。主要內(nèi)容包括大學語文教學理論基礎,大學語文的性質(zhì)、特點與教學任務,大學語文的功能與教學目標,大學語文生態(tài)化教學實施,大學語文文言文及閱讀教學,大學語文創(chuàng)新教學的基本原則,大學語文課堂教學優(yōu)化體系構建,大學語文教學和諧課堂等。
《詞義構建的認知研究》基于語義、概念和意義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梳理了詞義構建研究理論的發(fā)展脈絡,提出詞義實則牽涉語言、概念和使用三個層面,詞義構建的過程是詞匯語義、詞匯概念、詞匯意義三者在不同層面歷經(jīng)語言與情境模擬融合的交互作用過程;诖,《詞義構建的認知研究》構筑出詞義構建三角模型,深入闡釋了詞義構建的規(guī)律性特征
社會空間動詞是一類凸顯社會空間方向的動詞,根據(jù)動作參與者權勢上的差異,分為高權勢動詞和低權勢動詞。社會空間動詞的方向具有不可逆性,要嚴格遵循“權勢匹配原則”。社會空間動詞主要包括“社會管理”類動詞、“心理”類動詞、“言語行為”動詞等,其語義強度、社會評價色彩、禮貌原則都會影響到動詞的句法表現(xiàn),其句法、語義、語用表現(xiàn)是多
《高校語言文字傳承與推廣研究》以“高校語言文字傳承與推廣”為主題,系統(tǒng)性地論述了中國語言文字事業(yè)的現(xiàn)狀,探討了高校語言文字傳承的意義和方法,探究了高校語言文字推廣的性質(zhì)、特點和任務,并闡述了當前高校語言文字推廣過程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影響。
本書從語言加工的神經(jīng)機制角度來研究漢語大腦詞庫中的基本語言單位和漢語詞庫系統(tǒng)。全書共分九章,第一章和第二章介紹漢語語言單位和國內(nèi)外大腦詞庫相關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第三章介紹ERPs的工作原理、分析指標以及本書的實驗說明;第四章至第七章是從提取和存儲兩種認知加工方式角度考察漢語的語言單位,綜合分析漢語詞庫可能的基本語言單位這
本書主要是將科學實驗與科普寫作相結合,以科學小實驗、生活中的科學、科學暢想,參觀科普基地、參加科普教育活動的收獲和感受等為主要內(nèi)容,收錄了近209篇的科普作文。體現(xiàn)小學生寫作技巧,對生活中的常識性科學知識描寫較為生動,讓廣大讀者可以了解生活常識,優(yōu)化寫作方式、提高寫作能力。
《漢語國際傳播研究》系中央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組稿并編輯的學術集刊,每年一到兩期,主要刊發(fā)漢語國際傳播理論與方法、漢語國際傳播史、漢語國際教育、漢語課堂教學、國別漢語教學研究、孔子學院研究、漢語教師培養(yǎng)與培訓研究等領域的研究論文。第13輯共收入文章15篇,如馮麗萍《國際中文教育中的循證研究與實踐》、肖峰《后疫情時代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