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史稿》試圖勾勒出一幅較為完整的外國在華領事裁判權的歷史畫卷,對整個過程中所影射出來的中國法律本身的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同時提供一個從國家利益看待法律問題的視角,并為學界在這一課題上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基礎文獻索引。當然,這幾點只是作者的美好愿景,因外部條件及作者自身的能力所限,畫卷未必完整、觀點未
《全球化世界中的葡語國家與中國》分別從政治、外交、經濟、法律及社會學等多種角度精辟地論述了在愈加全球化的世界,中國與葡語國家合作的戰(zhàn)略優(yōu)勢和重要性以及澳門的特殊作用。該書既突出了加強和深化多層次、跨區(qū)域務實合作的理論依據,也明確了實施這一戰(zhàn)略的指導原則。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軍控與國際安全研究中心編撰的《全球核態(tài)勢評估報告(2013/2014)》推出了。本版報告沿襲了前兩版的模式,對過去一年的全球核領域相關事件做了綜述,對有關國家的核戰(zhàn)略力量建設、地區(qū)核問題、核安全等問題進行了相關探討,反映出當前國內研究此領域專家的前沿水平。
《冷戰(zhàn)背景下的聯美抗蘇戰(zhàn)略研究》以鄧小平外交思想為理論基礎,以國家利益因素的增長和意識形態(tài)影響的弱化為主要理論視角,研究上世紀60年代末至80年代末中國的聯美抗蘇外交戰(zhàn)略的演變。本書的新意在于,從與聯美抗蘇戰(zhàn)略同時存在并與該戰(zhàn)略有著直接或間接關系的諸多具體歷史案例人手,基于豐富的史料,通過分析它們與中國聯美抗蘇戰(zhàn)略的關
中國的先民們在經營海洋的過程中很早就發(fā)現并命名了釣魚島。中國的兵政文獻、臺灣地區(qū)方志文獻和冊封使的“使琉球錄”均清楚表明,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道道地地的中國領土。琉球王國漢文文獻也反復提到其國西南端領土止于姑米山。中琉兩國歷史文獻中若合符契的文字記載,表明釣魚島的歸屬權在兩國之間毫無爭議。18世紀、19世紀由法、英、日
《炎鳳朔龍記——大唐帝國與東亞的中世》講訴了隋唐帝國東征朝鮮半島,整合東亞勢力,以及在此過程中,在政治、軍事、文化、佛教等多方面對東亞地區(qū)的影響,由此延伸出唐代在整個中國政治、社會、文化史上的難以逾越的地位,以及對整個東亞史、世界史的巨大作用。
《守夜人與夜鶯——國際關系領域的文化思考》最大特色在于:將“守夜人”與“夜鶯”,即國際關系學者與人文學者的不同思考理路與矛盾心境,難得地呈現于文化軟實力研究這一平臺之上。這既是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也有益于新的思想智慧產生。 《守夜人與夜鶯——國際關系領域的文化思考》前三章最具原創(chuàng)性,作者以人文學者的視角和情懷,對社會科
本書共分為六章,主要內容包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形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深刻內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中國傳統文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中國睦鄰外交等。
《美國對菲律賓外交政策中的意識形態(tài)作用研究》通過對這一選題的研究,為當前執(zhí)政者提供政策制定理論依據,引導廣大讀者更清醒地認識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的長期性、隱蔽性、復雜性及艱巨性,更深刻地認識到維護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才是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真正追求。
本書全方位描寫了中東地區(qū)半個多世紀的變遷、動蕩和沖突,從歷史、文化、經濟、政治和國際關系等方面揭示了中東問題的特點和復雜性,系統分析了近兩年中東和北非地區(qū)爆發(fā)的“阿拉伯之春”事件及其對中東局勢未來發(fā)展的影響。作為一位中東歷史及現實事件的親歷者,作者在書中不僅描述了中東一系列事件發(fā)生的來龍去脈、歷史淵源和性質特征,講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