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之青藏高原強對流及閃電災害科學考察的總結性專著,由參加科考的五個單位科研人員共同撰寫。全書共10章,主要論述拉薩和那曲外場觀測及其雷暴與閃電的物理特征,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qū)的雷暴、閃電和強閃電活動特征,高原東部地形過渡區(qū)域和川藏鐵路沿線的閃電活動特征,以及西藏地區(qū)的雷電災害統(tǒng)計等。
本書是一本綜合介紹復雜地表環(huán)境下熱紅外遙感建模核心理論與方法的專著,主要包含以下七個部分:①熱紅外輻射傳輸模型的理論基礎、發(fā)展歷程及模型間對比;②山地場景(單一坡、復合坡)下的植被輻射傳輸建模;③城市場景熱紅外輻射建模及城市建筑-植被復合場景建模;④地表輻射方向性的時空特征分析;⑤溫度角度歸一化方法,涵蓋光學-熱紅外耦
本書是以青藏高原氣候變化特征及其影響效應為主題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宄任務的成果。從近兩萬年、近兩千年歷史演變及近代氣候變化的視角,綜合剖析青藏高原氣候特征及季風、中高緯度系統(tǒng)變化對高原氣候格局變化的影響,青藏高原近年來暖濕化趨勢的觀測事實、成因及對植被區(qū)域性特征的影響和青藏高原災害天氣特征變化趨勢及其與氣候變
深入研究氣象干旱向水文干旱傳遞過程有助于更好地預測干旱、降低干旱發(fā)生風險、減輕干旱災害強度。當前氣象-水文干旱傳遞過程的研究熱點在于二者間關聯(lián)性及響應時間的定量表征,但是對于何種條件下氣象干旱引發(fā)水文干旱以及氣象干旱與水文干旱特征存在怎樣的放大/衰減關系等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認知。受流域氣候、下墊面以及人類活動等多方面因素
《我們的二十四節(jié)氣立體書》是"POP-UP呦呦童人文立體書”系列之一。POP-UP人文立體書系列全4冊,包含《我們的二十四節(jié)氣》《我們的建筑》《我們的中國》《長江黃河》,通過生動有趣的內容和立體書的形式,讓小讀者了解二十四節(jié)氣的由來、習俗和慶祝方式,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內涵和設計理念,感受建筑藝術
本套書是北京大學地空學院和中國地震學會聯(lián)合組織編寫的科普叢書。本叢書作為面向中學生的地球科學科普讀物,既有關于行星與地球科學的科學普及內容,同時為了更好與大學地球科學專業(yè)知識體系相銜接,也設置了大學低年級基礎地學知識以及當前國家前沿科研領域有關內容,有利于中學生建立大學聯(lián)系。 本書系統(tǒng)地介紹了大氣圈,共八章,主要介紹了
本書從不同角度介紹了熱帶氣象學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緯向對稱和非對稱的熱帶大氣平均環(huán)流、熱帶季節(jié)內振蕩、熱致環(huán)流、季風、熱帶輻合帶、海陸風環(huán)流、熱帶波動和熱帶低壓、熱帶氣旋、熱帶云團、熱帶颮線和中尺度對流系統(tǒng)等不同尺度的熱帶大氣運動過程和天氣系統(tǒng);以及涉及的熱帶非絕熱位渦分布及其作用、邊界層過程、輻射強迫過程、干/濕靜力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伴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fā)展,貿易自由化在多邊體制下的推進惠及了眾多國家的經(jīng)濟福利,但也刺激了產能的迅速擴張,而應對氣候變化則關乎著各國的經(jīng)濟利益與發(fā)展權益。隨著氣候變化與國際貿易相關的政策、投資和技術轉移等問題日漸突出,如何在國際貿易的背景下開展全球氣候治理逐漸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挑戰(zhàn)。本研
水旱災害風險普查是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也是提升水旱災害防治能力的基礎性工作,上海市水務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論述精神,組織開展了上海市第一次水旱災害風險普查。本書以普查成果為依據(jù),科學、全面地分析了上海水旱災害形成原因及主要因素,建立了上海水旱災害風險評估技術體系及方法,劃分了上海水旱災害風險
本書包括2021—2023年1—4月和11—12月出現(xiàn)的昆明準靜止鋒個例,提供昆明準靜止鋒個例概況,包含鋒面位置、移動路徑、環(huán)流形勢、衛(wèi)星云圖,以及昆明準靜止鋒影響時云南最高氣溫的24小時變溫、過程總降水量及平均日照時數(shù)等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