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南懷瑾先生關于《老子》的講述。作者對《老子》的內涵作了闡解、辨正和引述。在普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使深奧的古籍通俗化,專門的學術大眾化方面,作出探索。
本書作者采用倒序的方式,由《說符》篇講起,對《列子》的故事進行發(fā)揮,闡發(fā)了他對道家學術及觀念的認識,反映了他對生死、時勢、緣遇、名利、富貴、公私等問題的理解,涵蓋了他的人生觀、宇宙觀、政治哲學和歷史哲學,體現(xiàn)了他對東西方文化的融會貫通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心。
本書作者采用經(jīng)史合參的方法,注重結合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及歷史典故,旁征博引、拈提古今。他將講述編成370篇既相互聯(lián)系又能獨立成章的短文,各配以有趣的小標題,在人文掌故、生活趣聞中融入詞語解釋、原文串講,活潑靈動,亦頗具禪味。
本書以中國書店1985年11月?lián)澜鐣钟坝”尽端臅褰?jīng)》之《論語集注》作為底本,對難讀難認字的注音重點標記,標出通假字,強調易錯讀音,標注古今音(讀為今音,注釋體現(xiàn)古音)。同時,精選先儒的經(jīng)典注釋作為腳注,以便于讀者品味玩習。
本書中的《公孫丑》篇,南懷瑾先生認為,孟子借著與公孫丑的問答,表達出中國文化的精髓——“內圣外王”的中心思想;于《盡心》篇,南先生以“修身立命”總領,以“盡心”點題,并借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之嘆,冀望于二十一世紀之青年學子。
本書中的《離婁》篇,南懷瑾先生認為,孟子繼承了孔子編纂《春秋》的精神,闡釋了中華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于《滕文公》篇,南先生分析了孟子如何教導“未嘗學問,好馳馬試劍”卻又不甘墮落的滕國世子修心養(yǎng)性,及至領導滕國在戰(zhàn)國列強的夾縫中自立。而在對《告子》的講解里,南先生判斷中國歷史上有關性善、性惡辯論的得失,闡發(fā)孟子傳授的養(yǎng)心、養(yǎng)
本書中的《梁惠王》篇,南懷瑾先生指出,孟子用“仁政”理念說服梁惠王和齊宣王,在義利之辨上更具超越性;于《萬章》篇,南先生談道,孟子在此篇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概念,如知人論世、以意逆世等,涉及為人處世的諸多原則。
本書以中國書店1985年11月?lián)澜鐣钟坝”尽端臅褰?jīng)》之《孟子集注》作為底本,對難讀難認字的注音重點標記,標出通假字,強調易錯讀音,標注古今音(讀為今音,注釋體現(xiàn)古音)。同時,精選先儒的經(jīng)典注釋作為腳注,將《孟子》相關的重要歷史文獻以及人名表、地名朝代表作為附錄,便于讀者品味玩習。
本書是南懷瑾先生有關《易經(jīng)·系辭》的講記。先生從容而平易的講談,讀者隨時都會領悟到《易經(jīng)》啟示我們的樂天知命、順時應變、自強不息之人生態(tài)度與人生智慧,感受到“道不遠人”的收獲與欣喜。在具體應用方面,書中南先生結合當年自己學習《易經(jīng)》的經(jīng)驗,介紹卜筮的方法,分析六十四卦方圓圖的排列原則等。
本書整理自20世紀70年代南懷瑾先生應邀為中醫(yī)學界人士講課的記錄。從文化和學理的角度探討易學與中醫(yī)之間的復雜關系,由此談到了《易經(jīng)》文化的方方面面,涉及了道家的生命學說等,梳理了中醫(yī)學的思想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