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致力于將孔子之學以及歷史上的儒家學派與儒者之學置于社會歷史的總體背景之中,對其學術思想內涵及各種可能的意義進行多層次、多維度的詮釋與解讀,故堪稱體現(xiàn)儒學“現(xiàn)代化轉型”理念的典范著作,頗具時代前沿意識與傳統(tǒng)學術觀念轉型思維。本書具體分為孔子與儒家的理念、儒家信仰與宋明理學等四部分。
本書以類似“儒學小史”的形式,梳理了從先秦至清代儒學形態(tài)、學派的衍生與分化,提綱挈領地闡述了歷史中幾位重要的儒學家的思想學說,如荀子的“隆禮重法”“化性起偽”,朱熹的理氣論、修養(yǎng)論、宗法思想,陽明心學的道德自覺,戴震的“遂民之欲”等。同時結合郭店竹簡等出土文獻,重新挖掘存世文獻中的學術盲區(qū)。另外,作者還研究了了韓國儒學
尼山是儒學的發(fā)源地,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就像孔子“元功濟古,至道納來”那樣,尼山作為孔子出生地,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象征意義。她雖然“奇不過三山,高不過五岳”,但令人仰止。可以說,尼山是“一座震古爍今的文明之山”,是“一座彌高彌新的思想之山”,是“一座棲息心靈的精神之山”,是“一座弦歌不輟的教化之山”,是“一座
《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著名的經(jīng)典之一,是中國歷史上部用極富詩意的語言闡述哲學思想的巨著,歷代著作眾多,F(xiàn)查到各種外文版本的《道德經(jīng)》已有1000多種,是被翻譯成外文發(fā)行多的名著。 該書包括老子《道德經(jīng)》原文、譯文、心讀三部分,原文依據(jù)王弼本,譯文以原文逐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心讀是作者對老子思想、《老子》
本書是一部社科專著,在充分占有史料并嚴謹辨析論證的基礎上,以活潑生動的問答文體,請出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現(xiàn)身解惑答疑,從而系統(tǒng)全面地呈現(xiàn)這位偉大先哲的生命歷程和思想脈絡。 本書作者王長華教授在先秦諸子領域研究有年,學養(yǎng)深厚。透過本書,通過面對面的交流,讀者可以全面了解孔子的獨特人生和他生活的時代,學習和體會孔子歷經(jīng)漫長時
本書共分八章:經(jīng)史關系論;史學旨趣論;史書義例論;名教風化論;信史求是論;史料考據(jù)論;直書史德論;史學二重性論。主要內容包括:孔子與六經(jīng)、“六經(jīng)皆史”說、“六經(jīng)皆史”說的史學意義、“無益而書,豈若遺而不載?”等。
啟予國學叢書——道德經(jīng)新說
在歷史中的任何時代,總有不得志的人;在一個人的一生之中,總要遇到些不如意的事,這些都是問題。莊周哲學并不能使不得志的人成為得志,也不能使不如意的事成為如意。它不能解決問題,但它能使人有一種精神境界。對于有這種精神境界的人,這些問題就不成問題了,它不能解決問題,但能取消問題。人生之中總有些問題不可能解決而只能取消的。這種
當今時代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工具的更新使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放,減少了外物的束縛、牽制、羈絆。但古今中外,物噬主、錢吃人、人為物役的事例不勝枚舉,被名韁利鎖捆綁、被欲望蒙著眼睛、被權力牽著鼻子、被孔方兄推磨沉淪的人何其多?心為物役,實在是一件可悲的事。試看《莊子智慧》如何應答這千年之問題。今日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很
本書以中西之學為背景,汲取古今中西的哲人智慧,借歷代大儒的慧眼,通過將儒家人生哲學與古今中西不同的哲學觀點進行對比,透析人類的哲學思源、人的哲學構成、人與物的本質區(qū)別、人生的價值及其實現(xiàn)、人類所謂善惡的標準、人的有限性與無限性等經(jīng)典人生命題。全書以問答的形式呈現(xiàn),清晰條理地進行闡釋儒學,幫助讀者理解儒家的人生智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