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禪學(第6卷)》除了在形式上仍然繼承了原有的風格之外,還適度地做了一些更改,除了保持原有的主要禪學內(nèi)容之外,有意識地將其他的佛學內(nèi)容加以引入。其目的就是要把中國禪學作為中國佛學的代表而加以統(tǒng)一起來,如此更能較好地反映出中國佛學的發(fā)展歷程,反映中國佛學的全貌。
《第二屆河北禪宗文化論壇論文集:禪學與佛教文化研究》介紹了禪是佛教的法門,生活禪是根據(jù)當代社會發(fā)展的情況而建立的契理契機的新禪法。雖然生活禪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影響,但是怎樣深入下去,怎樣讓生活禪能夠持久地發(fā)展,又怎樣讓生活禪走出國門,讓全世界的佛教徒都能了解生活禪,現(xiàn)在我們還在探索,仍然寄希望于大家的支持。太虛大師曾經(jīng)說過
《第二屆河北禪宗文化論壇論文集:遼金元佛教研究(套裝上下冊)》內(nèi)容涵蓋:遼金元佛教研究的啟示、蒙元佛教及其特色、遼金元佛教對于促進民族交流與融合的積極作用、宋金元“革律為禪”運動考、金代佛教略述等。
中國佛學的特質(zhì)是禪,生活禪就是現(xiàn)代社會條件下禪法的運用,《第二屆河北禪宗文化論壇論文集:生活禪研究》讓人們了解生活禪,修持生活禪,就是古老的禪法在現(xiàn)代社會的應(yīng)用,所以對生活禪我們要加大探索、宣傳力度,要讓生活禪盡可能完善,利益人群,服務(wù)社會。
高麗大藏經(jīng)初刻本輯刊(全八十一冊)(1套6箱)—域外漢籍珍本文庫(HJ)
該書是南懷瑾先生關(guān)于《瑜伽師地論》聲聞地部分的講錄,共20講,約34萬字。南先生認為《瑜伽師地論》依次涵蓋了人道、天道、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的修證,修行者修好人天乘后才有資格修小乘道,然后才夠得上修菩薩道,最后才能修大乘道。他注重聲聞乘出家眾的修證,目的在于領(lǐng)引修行者入正修行之路。他開篇即有針對性地分析了修行者20種
本書是趙樸初先生本著極其嚴謹?shù)膽B(tài)度寫作的小書。他在前言中稱:“我喜歡‘小題大做’,而不愿‘大題小做’,更害怕‘有題空做’。”正是因為這樣的情懷,作者將佛教兩千多年的歷史源流、高深的教理教義、浩如煙海的經(jīng)典著作,深入淺出地概括成為“常識答問,卻實為一部佛學入門大綱,對了解佛學常識以及對佛學感興趣的讀者而言,是一部不可多得
《禪門智慧一滴錄》上篇,為作者心解佛經(jīng)《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佛說未曾有因緣經(jīng)》、《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及略講《菩提道次第略論》、《菩提正道菩薩戒論》。原始佛教經(jīng)典《佛說未曾有因緣經(jīng)》,將釋迦牟尼還原為智慧的長者,破除婆羅門化的迷信崇拜與神秘主義,非常親切、非常人性化的將佛陀最初的智慧與方便的教化,實事求是地還回
《百業(yè)經(jīng)》由索達吉堪布譯,是宣說因果不虛的一部甚深經(jīng)典。共有一百多個公案,涉及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仙人、國王、大臣、婆羅門、施主、居民、妓女、獵人等人物,形象地闡明了善惡之因必感善惡之果的真諦。
《藏傳凈土論》由喇拉曲智仁波切著,索達吉堪布譯,是藏傳佛教的凈土法門,著重宣說了往生極樂世界必不可少的四種因——明觀福田、積資凈障、發(fā)菩提心、發(fā)清凈愿,再沒有比這更殊勝的竅訣了。對一心念佛、發(fā)愿往生的人來說,實為不可多得的一部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