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2021年在三門峽召開的“仰韶文化發(fā)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紀念大會”、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的全面記錄與總結。大會由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三門峽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門峽市委宣傳部、三門峽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承辦,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是中國青銅時代的核心文化,它們的初興和擴展奠定了高度發(fā)達、獨具特色的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基礎,在中國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書圍繞中國廣域王權國家誕生及初步發(fā)展時期的聚落形態(tài)及禮器群的發(fā)展與變化,所收的六篇論文分別從考古學、歷史文獻學、社會學等多維視角,對洛陽盆地的聚落形態(tài)、青銅禮
《紫氣東來窯火凝砂》聚焦于中國傳統(tǒng)藝術品之一——紫砂壺。全書分為總論、材質特征、工藝流程、用壺指南、文獻典籍等部分,詳細介紹了紫砂壺的歷史淵源、制作工具、制作技法等內容。同時,書中還附有大量宜興陶瓷博物館的藏品圖片,幫助讀者更好地欣賞紫砂壺藝術之美。宜興紫砂乃中華之瑰寶,它因勢而蘊、因茶而生、因泥而優(yōu)、因技而良、因文而
本書首次將文化景觀作為一種方法論,系統(tǒng)地論述麥積山古往今來周邊環(huán)境、人地關系的變化情況。在時間維度,麥積山石窟于北朝開鑿完成之后一直在持續(xù)地發(fā)生著人地關系的變遷。它作為佛教圣跡、人文景觀、文物古跡、世界遺產,涉略的人群對象、社會行為各不相同。在空間維度,本書分別從宏觀的道路交通、風格傳播,中觀崖面開鑿的選址、技術,微觀
本書公布的革命文物名錄分為可移動珍貴革命文物和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兩部分。包括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43處和可移動革命文物16200件(套)等。
本書共分6章,內容包括:手稿書信篇、革命器物篇、功勛榮譽篇、遺址遺跡篇、烈士墓碑篇、先烈遺物篇。
全書以中國古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吳越爭戰(zhàn)為主線,圍繞發(fā)生在蕭山湘湖邊的一個小山頭——越王城山,講述了越王勾踐為興越滅吳,曾在此屯兵、操練水軍,并定下了“十年教訓”的長期戰(zhàn)略,最終一鼓作氣擊敗吳王夫差的歷史事件、典故傳說。書中體現了越王城山作為吳越爭霸史的重要地標,見證了當年越國君王勾踐忍辱負重、入吳為奴的悲壯和凄涼,也是知
陳子怡文集選編。本書包括陳子怡的作品選錄,如《西京仿古叢稿》《洛陽石考》等,以及《河陰金石考》等著作的序跋輯錄,并附錄陳萬卿所編著的《陳云路年譜》《父親的滋味》以及陳子怡作品錄。陳子怡曾任北平女子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西安西京籌備委員會考古專員等職,一生致力于考古研究,經常到河南洛陽、陜西西安等地實地探訪,并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
本書收錄了學界目前深入研究敦煌吐魯番文獻、黑水城文書和臨澤簡冊等史料的20余篇論文,收錄的論文既有該領域權威學者的研究成果,也有青年學者有價值的最新相關論文。本書將法律和歷史相結合,總結和分析了文獻中歷朝歷代的立法原則、法律制度、法律思想、法律特點等,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為當今的司法實踐提供了可靠材料與歷史依據,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