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中國對外政策與中美關系、美日印澳四國機制、傳染病應對等熱點議題組稿,收錄了《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的政黨外交——縱論黨的對外工作一百年》《拜登的中國困境》《上海合作組織在創(chuàng)始成員國中的印象》《中巴經濟走廊面臨的安全風險和應對思考》等十余篇文章。
本書是作者繼2006年三卷本《卓南生日本時論文集》(《日本政治》《日本外交》《日本社會》,19672006年)和2013年《日本的亂象與真相從安倍到安倍(20062013年)》之后在中國大陸出版的又一時論文集。 全書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國際熱點問題追蹤(19731975年) 選自作者早年為新加坡《星洲日報》新聞眼和《
《烏托邦之后:政治信仰的衰落》是施克萊出版的首部作品,是以她的博士論文為基礎,做了大量修改寫就的。這本書屬于思想史研究。施克萊站在二戰(zhàn)結束后、西方對啟蒙運動以來的歷史,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的歷史感到灰心喪氣的時候寫了這樣一本書。這本書的基本觀點是,啟蒙時代那種宏大、樂觀的政治理論已經失敗了,現在已經無法再提出這種類型
本書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主管主辦核心學術期刊《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策劃刊發(fā)的精華文章匯編。所選取的文章均圍繞“國外左翼政黨的治理經驗與探索”主題而展開,統(tǒng)回顧和總結美國共產黨、日本共產黨、意大利共產黨、西班牙共產黨、英國工黨等世界知名左翼政黨的發(fā)展歷程以及歷史的經驗教訓和面臨的挑戰(zhàn),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鏡
本書內容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七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法、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法(草案)》的說明等。
本書分設上下兩篇。上篇為國際難民制度的基本問題,意在彌補國內國際難民制度基本問題的研究不足,系統(tǒng)介紹國際難民制度的概念、主要研究領域、治理的主要行為、制度化的組織聯合國難民署、關于難民的正式國際法律制度以及國際難民制度的歷史演進。下篇為國際難民制度的合法性與實現機制。研究從國際制度的合法性理論入手,結合國際難民制度的歷
在世界政治和經濟雙雙進入“新常態(tài)”的歷史時期,中國在更高層次地開放發(fā)展的同時,也致力于推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繼續(xù)發(fā)揮負責任大國的作用,以主動性、建設性的姿態(tài)參與全球治理,從理論和實踐上為全球公共產品提供中國智慧,為國際秩序的調整和重塑、為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完善做作出自己的貢獻。本書邀請了大批在全球有影響力的官產學界專家
本書聚焦國外選舉政治與制度變遷研究主題,圍繞歐美政黨體制分化、歷史制度主義、政治穩(wěn)定與政治轉型、激進政治等相關的議題展開討論,揭示西方國家政黨體制的分化、選舉爭議,探討發(fā)展中國家的政治穩(wěn)定、現代性等主題存在的問題及其政治機理,便于我們更好地認識、理解國外政治。
治理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永恒主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時代之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人類發(fā)展進步的時代特征,全面思考完善國家治理和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產黨在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把改革開放視為完善國家治理、推動國家發(fā)展的關鍵一招。新時代
任琳,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柏林自由大學PoliticalScience博士,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國信中心應用經濟學博士后。2020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曾獲中國社會科學院2019年度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202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創(chuàng)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