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河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拔尖人才項目(BJS2024016)成果。古希臘懷疑論在此前的希臘哲學中有其根源,在赫拉克利特、智者學派、蘇格拉底學派甚至德謨克利特主義者等人那里發(fā)現(xiàn)很多準懷疑論因素。這構成了古希臘懷疑論的“前身”,本書將在引論部分對此做出闡明。本書上篇部分處理皮浪主義懷疑論問題,重點關注
本書為紀念康德誕辰300周年(1724-2024)獻禮;對康德《判斷力批判》之第一部分“審美判斷力的批判”作出較詳細的文本解讀;主要面向文學界、藝術界、美育界人士對美學理論和研究的需求。在傳統(tǒng)“以康德解釋康德”的方法基礎上,進一步應用認知神經(jīng)美學成果采用“以科學解釋康德”的方法,將康德的哲學性概念和闡述與現(xiàn)實審美過程相
本書以康德原著《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為基礎,解析康德的先天綜合命題何以可能的認知觀,以及在對純粹理性批判的前提下,歸趣于理性自律的道德觀。分析與解證康德認知與道德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邏輯推理進路;闡釋它在對不同邏輯層次的理性機能進行批判的過程中,在理論、方法問題上所作出的貢獻與存在的問題。以前者為軸心,從縱向探
本書圍繞沃爾夫、康德、謝林、黑格爾等德國哲學家關于康德美學、自然哲學基礎、現(xiàn)象學等展開探討,收錄了《論沃爾夫的普遍實踐哲學》《論康德的圖型法》《謝林論本質與形式》《音樂作為可聽到的宇宙:論謝林的音樂哲學理論》等文章。
尼采曾宣稱自己是“歐洲的佛陀”,且終生對佛教抱有極大興趣。雖然他遵循佛教思想,摧毀了被他當作雙頭錯覺的存在與自我,但他認為自己所倡導的是對于隨之而來的虛無主義危機的回應,而這與他的印度同行截然相反。在本書中,安托萬·帕納約蒂探究了尼采的見解與佛教哲學之間深刻而復雜的關系。他討論了心理學模型和理論,這些模型和理論構成了所
本書聚焦認識論和形而上學兩大領域,摘錄翻譯了阿維森納(Avicenna)、托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布拉班特的西格爾(SigerofBrabant)、根特的亨利(HenryofGhent)、約翰·鄧斯·司各脫(JohnDunsScotus)、奧康的威廉(WilliamofOckham)等人關于“抽象
本教材以古代哲學、中古哲學和近代哲學三編為結構框架,詳細敘述西方哲學從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20世紀產(chǎn)生、形成、演變、發(fā)展的歷史,以哲學問題為線索,以“哲學是哲學史”、“哲學史是問題史”為指導思想,意在通過哲學家們對于哲學問題的不同解答方式以及對后世的影響,引導學生通過了解哲學家們的理論學說而進入哲學運思之路。本教材的對象
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是一種善愛樂的幸福倫理學:善、愛、快樂是三個一級概念,當這三者都基于美德就統(tǒng)一起來了,達至至善就是幸福這個超級概念。倫理學總是追求至善-幸福,這是由美德來體現(xiàn)的,美德是真正的善,幸福就是美德的成全活動,從而是美德倫理學;幸福也是有愛的和快樂的,真正的美德才會產(chǎn)生真正的愛和真正的快樂,是愛與樂的倫理學;
本書追尋著一條柏拉圖留下的明顯線索,即在城邦結構與靈魂結構之間的比較,重新反思了《理想國》的核心主題,以及上述線索的本質和目的。同時,作者還提出了一種不同的方式來理解柏拉圖在城邦與靈魂之間進行的比較如何運作,要點何在;并將城邦與靈魂之間的比較置于兩個更大的背景之中:一個是古代的修辭理論,另一個是當時的思想競爭,特別是柏
在漢語學界林林總總的柏拉圖研究中,本書視角堪稱一種別致的詮釋,是先剛教授對柏拉圖哲學進行整體論述的一個嘗試。確切地說,就是從圖賓根學派(TbingerSchule)基本立場(強調柏拉圖的口傳的未成文學說)和基本精神(強調柏拉圖的成文著作亦即對話錄和他的未成文學說的結合)出發(fā),在兼顧柏拉圖哲學的表達形式和實質內(nèi)容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