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國文學研究叢刊》是由天津師范大學王曉平教授主編的學術研究性集刊,主要內(nèi)容是對中國文學(以古典文學為中心)的跨文化、跨學科研究。本集集中介紹了日本藏中國典籍古寫本調(diào)查、研究成果,揭示了古寫本的館藏、修復狀況,爲中國學者研究利用提供了線索。本集爲第十一集,爲“中國典籍日本古寫本”研究專號,設置“國際中國文學研究論壇
本書為新文學學會主辦的文學評論集刊,設有多個專題,如“作家語錄”、“文學新勢力”、“詩人檔案”、“新文學史家訪談”、“燕園論壇”、“《如果來日方長》評論專輯”、“中國當代舊體詩研究”等,邀請各方學者和作家對現(xiàn)當代文學評論、文學史發(fā)展、現(xiàn)當代舊體詩詞等領域,或撰文抒發(fā)己見,或參與訪談剖析心聲。
本書為描述及闡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深圳南山區(qū)文藝成就的學術評論集,作者包括深圳及國內(nèi)著名文藝評論家,所評論藝術門類涉及文學、戲曲戲劇、曲藝、影視、美術、書法等,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中,深圳從一個小漁村迅速成長為國際化大都市,深圳南山也從無名半島蝶化騰升,成為名聞天下的科技園區(qū)和創(chuàng)新高地,與其同時,積極面對現(xiàn)實激情歌頌改革開
“新文學讀者研究”系揚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施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作者從傳播、接受的角度研究新文學讀者的形成、發(fā)展、變化的過程,特別討論了知識青年讀者與新文學的互動,并以此為基礎,探究新文學讀者之于新文學審美特質(zhì)的意義及其在中國社會轉(zhuǎn)型時期的社會功能,故重點雖在于分析新文學讀者群的結(jié)構、梳理其歷史演變,而最終的
《小說月報》是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期刊,創(chuàng)刊于1910年7月,對中國新文學運動的發(fā)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貢獻,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所傳播的文學作品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開啟民智的作用。在文學評論界,早期的《小說月報》(1910-1931年)一直是研究者的關注對象。研究角度頗多,但本書稿作者另辟蹊徑,根據(jù)當前《小說月
《文心雕龍》是中國古代文體學和文學批評的偉大著作。敦煌寫本《文心雕龍》殘卷,藏在英國國家圖書館,S.5478,為小冊子形式,南朝梁劉勰撰系草書抄寫。起《征圣篇》迄《雜文篇》,《原道篇》存贊曰末十三字,《諧隱篇》僅存篇名。今本《文心雕龍》以元至正(1341-1368)刻本為最早,明清以來,黃丕烈、顧廣圻;今人楊明照、詹瑛
本書是明代文學研究領域青年學者最新研究成果集,輯入論文18篇,覆蓋詩歌、散文、戲曲、小說各文類,涉及文本、文體、文論、文獻諸層面。既有對典型作家、具體文獻的精細解讀與考辨,如李東陽、李夢陽、謝榛、徐渭、胡應麟、邢侗、《詩藪》、《藝苑卮言》等;也有對文學流派、文學體裁的重新審視與考察,如臺閣體、格調(diào)派、竟陵派、小曲演進、
本書詳細收錄了沂南縣作家協(xié)會主席、山東省小小說學會副會長高軍先生自1962年以來的各類文學作品。書中內(nèi)容涉及語文教學研究、新聞作品、時政論文、文學評論、地域文化研究專家、漢語言文字學、漢語詞匯學等等多個方面,按照時間順序排列。
本書旨在幫助讀者確立健全的文學觀與大眾文化觀,獲得看待文學與大眾文化問題的視角、方法和價值立場。通過鑒賞式分析和表征式分析,本書深入到文學經(jīng)典、文體與文學創(chuàng)作、審美閱讀與文學鑒賞、文學闡釋與文本解讀、通俗小說與大眾傳媒、影視文化與文學、網(wǎng)絡語言與網(wǎng)絡文學、青春文學與視覺文化等問題之中,呈現(xiàn)了文學與大眾文化的種種面向。它
當代海外華人學者中,有一批專事20世紀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的批評家和理論家,其代表人物如夏志清、夏濟安、李歐梵、張錯、劉紹銘、王德威、鄭樹森、周蕾、奚密、史書美、張英進、張旭東、劉禾、王斑、唐小兵、劉康、魯曉鵬、徐賁、趙毅衡、黃子平、許子東、孟悅、陳建華、劉劍梅等。他們大多在中國大陸或臺灣完成大學學業(yè),后出國繼續(xù)攻讀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