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中法理學是一門理論法學。主要從法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入手,針對法的各要素、法的價值、從法的淵源談起,進而學習法的制定、實施運行,通過對這些主要的法律現象的深入認識,來領悟法律背后的道理。本書可以作為經濟法專業(yè)學生的教材,也可以作為相關人士的輔助讀物。
《大地的法》是施米特在國際法方面的重要論著,表明施米特已經從戰(zhàn)后聆訊的陰影中擺脫出來,回到自己在二戰(zhàn)期間開始思考的現代性問題,完整地提出了大地的法這一概念,與《憲法學說》合璧,形成施米特完整的公法理論。
法的確定性是神話還是現實?法律爭議有*一正解嗎?如果法官不是“法律的自動售貨機”,那他是什么?司法審判中到底哪些因素可以規(guī)制法官?法律現實主義與法律形式主義真的水火不容嗎?法律現實主義在穩(wěn)定的文明社會中還能當飯吃嗎?法律現實主義本身是鐵板一塊嗎?如果想了解這些問題,請您走進《情景感與確定性》,它將帶您暢游盧埃林的現實主
本書共分為三篇二十二章,內容涉及法學導論、法學理論、憲法學、行政法學、民法學、商法學、經濟法學、社會法學、環(huán)境法學、民事訴訟法學、行政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國際法學、國際經濟法學、國際私法學以及法律方法等。除正文內容外,還設置有“引例”“知識鏈接”“相關法條”“法的智慧”“課后練習”“參考文獻”以及“網絡資源”等欄目
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法律,已經成為法學研究的主要范式之一。本書收入了法律的經驗/實證研究中zui具代表性的作品。全書分為四編:問題意識、政法體制、制度與場域、法律人如何思考。這一安排不僅結構化了中國法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同時也展示出法學人回應現實問題的解釋能力。本書不僅可以作為社科法學的教學參考書,同時也為法律人認識
翻譯這部綜合性的法律哲學著作,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試圖通過這樣的努力為中國法學的重建做一些知識上的基礎工作,因為當時的中國法學在現代法制建設的要求或驅動過程中正陷于歷史性的困境之中:一方面要為這種法制建設的努力作正當性的論證,另一方面又因法學研究的長期停頓而明顯缺乏這方面的法律知識支援。第二個目的則是試圖通過這部法律哲
1748年,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孟德斯鳩的法律、政治巨著《論法的精神》問世。作者綜合運用歷史、比較、實證等多種研究方法,探詢法律的性質和精神,視野寬廣,氣度優(yōu)雅。此書出版后轟動一時,不到兩年就印了22版,并有多種外文譯本。1904~1909年,嚴復將其以《法意》為名譯成中文。商務印書館于1913年出版了嚴復翻譯
《公法學的規(guī)律與遷變》從憲法架構與實踐權力運行的軌道公眾參與法治過程和司法審查的廣度與密度四個方面反映了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公法學,主要是行政法學)是如何規(guī)范公權力的(規(guī)律),又如何推進或揚棄原有的制度或理論的(遷變)。憲法架構與實踐涉及我國舊政協、《聯邦德國基本法》的守護是如何被架構的,《憲法》第46條和人大對非法運營
第三版說明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四回春光漸逝,初夏來臨,第三版完成。此次修訂全面更新了以數據表現的事實和無法數字化的事實。2018年國家統(tǒng)一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將取代司法考試,但方案待定,故卷十三保留的司法考試的內容僅作史存。正如有識者言,本書盡是常識,概無思想。的確,未發(fā)生讀者把書拋的事故已屬萬幸。所以,本
法律傳播中的“知溝”現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