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論述中華美學精神的學術著作,最初以英文版在海外出版,反響良好,影響力廣泛,本書為該書中文版首版。書中收錄了中國詩學傳統(tǒng)、詩學與美學批評、公共道德修養(yǎng)、魏晉個體風度、“儒、道、墨、釋”等傳統(tǒng)審美意識的流傳與形態(tài)等諸多重要的中華美學論題,勾勒出了中華美學傳統(tǒng)、中華審美精神的核心內(nèi)蘊,體現(xiàn)了古代中國“觀乎人文,化成
本書致力于開拓“命題研究”這一重要領域,建構“命題研究”的新范式,全面推進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的實質性進展。本書分為上、下編,上編集中探討基礎理論,下編分別研究具體領域的美學命題。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真正的問題回應學術的設想,用精微的考辨鉤沉思想的理路。
第三卷將著重討論從50年代起到60年代中葉的中國美學,這一卷將圍繞著當時的美學大討論展開。在討論美學大討論之前,將說明這場討論的背景,當時的意識形態(tài)建構的意義,幾次文學批判運動,等等,說明美學大討論對建構中國美學的意義。這一卷的主要內(nèi)容,是對當時以朱光潛、蔡儀、黃藥眠、李澤厚、蔣孔陽、周來祥、王朝聞、鮑昌等一些美學家為
《中國美學研究》學術內(nèi)容豐富,涉及美學與藝術理論研究領域一系列重大問題,包含中國古典美學、藝術美學、西方美學、當代美學等板塊!吨袊缹W研究》第22輯既有對中國傳統(tǒng)山水、園林、詩畫甚至出土文物審美模式的研究,又有關于康德、斯特拉霍夫及英國馬克思主義美學家的美學理論之沉思以及對先鋒藝術、新類型公共藝術、“美的回歸”思潮、
本書通過考察朱光潛在1949年到1966年間的美學譯介活動,探討他在這一期間如何通過翻譯、引進和詮釋外部美學資源,來厘清自己新中國成立前的美學思想,幫助建設新中國的美學學科,建立起自己新的實踐美學理論,以及建構一種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美學。
這是一部由四卷組成的20世紀中國美學史。由于美學作為一個現(xiàn)代學科,在20世紀初年才傳入中國,并在中國建立起來,這部美學史,研究了作為現(xiàn)代學科的美學史。在這部書中,始終把處于中西對話中的中國美學學科的建立和發(fā)展,作為一個重要的主線,同時,將美學史放在社會史、文化史和藝術史的大語境中來考察。這套書將系統(tǒng)總結一個世紀以來的美
《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是一部深度剖析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體系的重要著作,以其獨特的跨文化視角,旨在探索東西方美學和美學史的交匯點。本書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集刊,為學術界提供了一個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平臺。每一本的主題欄目都靈活應對當年學術界的熱點和動態(tài),吸引了眾多學者的投稿,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
本書選取了二十本近一百年來中國經(jīng)典美學名著,同時邀請當代美學界二十位著名美學家對這些名著進行一個學術導讀與評析,全面介紹這些名著的內(nèi)容,評析名著的美學思想,通過這些名著,梳理近百年來中國美學發(fā)展中的重要事件、重要流派、重要美學家,以這種“名家解讀名著”的方式,呈現(xiàn)一本有著重要學術價值的美學學術評點文集。
本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城市美學的本質、內(nèi)涵和外延進行了闡述和剖析,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角度探討了城市美學在城市規(guī)劃、色彩、城市形態(tài)、建筑、城市設施等方面的美學實踐,全方位地介紹了城市美學在不同層面上的應用方法。通過對歷史文化街區(qū)、老舊產(chǎn)業(yè)園區(qū)、城市門戶等場所美學提升案例的分析解讀,總結出了城市美學理論指導城市建設和更
美學與文論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系。任何文學思潮的產(chǎn)生,文學理論的流行,文學批評話語的形成,均受到特定的美學的原理及觀念之支配,與美學的發(fā)展演變息息相關。中國古代文論的諸多范疇與命題既具有文學屬性,亦具有美學屬性,而中國古代美學的諸多概念與原理也往往潛移默化到文論之中,衍化為文學理論。如此一來,美學與文論即呈現(xiàn)出貫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