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是南宋文學和豪放詞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國詞史、文學史上聲名煊赫。本書收錄了其最有代表性的名篇和諸多專家的精彩鑒賞文。所收名篇囊括其最有代表性的詞作,較全面地反映了辛棄疾在中國詞史和文學史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而鑒賞文則出自錢仲聯(lián)、葉嘉瑩、周汝昌等當代名家之手,深入淺出,流暢生動。既能深入剖析辛棄疾名作之佳處,又
《現(xiàn)代小說化讀》是王鼎鈞先生為有志于文學者所寫的路徑之書,從故事到故事來拆解小說的藝術,看小說如何產生小說,既有意規(guī)避了理論術語的晦澀難解,也有心保留了創(chuàng)造之法的趣味盎然。從魯迅、巴金、沈從文到徐志摩、林語堂、莫言,所選都是一流名家,所收卻并不必是其代表之作,因為從學習的角度看,小說家留下的不是故事,而是故事的表達方式
本書以晚清小說中的“新人”形象為研究對象,結合晚清時期的社會背景,闡明“新人”形象的具體內涵。在晚清時代背景下,“新人”形象分別呈現(xiàn)出獨立性、主體性、民族性和烏托邦色彩。晚清小說中的“新人”形象,代表了晚清思想文化界對理想國民的想象和期待,是一系列政治、文化、思想觀念在小說人物塑造上的展現(xiàn)。晚清小說“新人”形象的出現(xiàn)是
本書從“文學中的法律”這一交叉學科研究路徑切入,圍繞《紅樓夢》中賈府的家庭生活與社會關系展開研究,旨在從清代士人的具象生活中探明其禮法觀念的內涵、特征、功能及形成和演變。全書以《紅樓夢》中的人物形象、家庭關系和故事情節(jié)為中心,闡釋了傳統(tǒng)家庭性別與等級觀念及其建立的基礎,探討了清代社會士人的理學觀念遭遇的沖擊及其異化后果
本書以文獻為基礎,立足《世說新語》及相關研究著作,以歷史為驗證,先把此書放在它所處的文化情境中進行解讀,再將其置于中國哲學史和倫理學史流變大背景下,通過縱向梳理和橫向對比的方式,找到《世說新語》與魏晉倫理思想的主要關聯(lián),再以這些關聯(lián)為依據(jù)進行剖析,闡釋它對中國倫理思想的重要意義。從《世說新語》的倫理主題、《世說新語》的
連綿兩千余年的《詩經》學,到了明末清初這一“天崩地坼”的年代,社會政治巨變、學術思潮也為之一變,此時期的《詩經》學迥異于其他時代。至清初時“正在由‘詩經宋學’過渡到‘詩經清學’”,體現(xiàn)出的特點之一就是“復古考據(jù)之風漸起”。此間,顧炎武以崇實求是的考據(jù)深研《詩經》,著述頗豐,其中《音學五書》中的《詩本音》詳考《詩》古音,
本書共分五章:杜詩闡釋的“可能性”;杜詩的傳播與接受;杜詩學研究者的傳衍;杜詩傳播媒介的多樣性;杜詩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主要內容包括:盧元昌杜詩闡釋之實學思想論析;論盧元昌闡杜之“以杜注杜”方法等。
法國來華耶穌會士孫璋于18世紀30年代用拉丁文翻譯和闡釋了《詩經》,題為《孔夫子的詩經》,這是西方出現(xiàn)的首個《詩經》全譯本。本書在《詩經》西傳史、中國詩經學史和禮儀之爭三大脈絡中,對這一鮮有研究者關注的《詩經》譯本做出了全面考察!犊追蜃拥脑娊洝凡粌H是一本譯詩集,而且是一部西方詩經學轉型期的標志性著作,從《孔夫子的詩經
本書厘定了大至“盛世”,下至“家書”等幾個方面。譬如“詩酒度年華”一章,先介紹關于酒的名、器、詞,然后按一般酒客喝酒的過程梳理唐人的酒詩!帮嬀茍龊稀币还(jié),從九個方面分別敘述!皽\品文化”部分,以點帶面,酒中折射的是唐代社會的民俗風情、萬千氣象。
本書聚焦于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詩歌的公共性建設、詩歌與大眾文化之間的關聯(lián)、詩歌與日常生活的接軌、高校新詩教育等理論問題,闡釋張曙光、西渡、周倫佑、晴朗李寒等詩人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詩歌發(fā)展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