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卓民先生長期從事哲學和中外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成績卓著。他才思名節(jié),智力過人,一邊教學,一邊致力于著書立說的科學研究工作,先后在國外出版發(fā)行的著作有《孔門倫理》、《中國文化精神》、《孟子之政治思想》等多部,在國內出版發(fā)行的有影響的論著和翻譯著作有《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解義》、《康德哲學講解》、《康德哲學原著選讀》
本書共收入關涉隴蜀地域田野調查手記等鮮見于報刊的文章共81篇,分為文化、文獻、文學和記憶四章。前兩章(文化、文獻)主要側重于學術與文化,從文獻資料的最基礎做起,研主于思,特別力主地方文化研究,倚重田野調查,以便經(jīng)世致用,體現(xiàn)求真務實,如對隴南禮縣固城鎮(zhèn)的調查,關于兩當號子西禮乞巧早秦文化隴南山歌等隴蜀文化的敘寫,都獨具
本卷收有關論述閱讀教學指導及閱讀方法指導作品的文章。主要論述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對學生精神成長的價值與意義,剖析閱讀教學的誤區(qū),指明克服諸多閱讀弊病的途徑;強調閱讀教學要立足于促進學生能力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大力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樹立寶藏意識,培養(yǎng)探寶覓寶的熱情;強調大力發(fā)展自主閱讀能力,引領學生掌握多種閱讀方法,
本書由時政評論、經(jīng)濟研究、大學教育、通識教育和獨立學院5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時政評論,談論了作者對熱點話題的認識和主張。第二部分經(jīng)濟研究,討論的問題包括中國模式、財稅體制改革等。第三部分大學教育,主要討論大學教育,特別是貴州大學的發(fā)展與改革。第四部分通識教育,討論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等。第五部分獨立學院,主要反映了對獨立學
本書精選作者孔德罡于2019-2021年開始在澎湃新聞思想市場板塊開設的“現(xiàn)代神話學”專欄中三十余篇文章。文章涉及社會時事、文化思潮、文化產(chǎn)業(yè)、音樂、戲劇、影視綜藝、電子游戲、青年亞文化圈層等熱門領域,探索并揭露活躍在當代文化場域上“不言而喻”的眾多“神話”背后持存的符號操演機制,在自然與歷史的永恒纏結中,捕捉時代的面
本書主要講述了作者在云南大學(原為東陸大學)學習、工作和研究中國歷史的情緣與學術研究體悟。全書精選了《在把握歷史中走向未來》《學術研究必須回答時代命題》《“一帶一路”與南方絲綢之路經(jīng)濟大走廊構想》等三十余篇文章,主要包括歷史研究中的理論指導和歷史與現(xiàn)實的關系問題、關于社會科學理論創(chuàng)新和社科知識普及、讀書和治學中若干問題
本書收錄《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系》《述東晉王導之功業(yè)》《支愍度學說考》《論韓愈》等二十篇,主要為有關兩晉、隋唐史事研究,涉及經(jīng)濟、文學、史學、職官制度、兵制、民族、宗教等各個方面,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本書匯集作者在數(shù)十年教學生涯中編寫的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幾門主課的備課筆記、講義,借此可領略陳寅恪獨具特色的授課方法與風格。另收十數(shù)篇已刊、未刊文章、訪談、演講記錄、評語、批語等等,頗能反映其文化觀念和學術思想。本書包括備課筆記、授課講義,以及為授課而摘抄的史料等,另附學生聽課筆記片段。
本書收錄作者生前手定的重要論文與序跋等,如《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與劉叔雅論國文試題書》《鄧廠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計六十余篇,對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蒙古史、唐代和清初文學、佛教典籍的著述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另有多篇序、跋述及作者為人為文之旨。
本書收錄《論再生緣》《韋莊秦婦吟校箋》《贈蔣秉南序》《寒柳堂記夢未定稿》等十余篇論文。涉及中古史、敦煌學、中外文化交流史等諸多方面。其中,《論再生緣》《贈蔣秉南序》都是作者的重要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