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歷史博物館建設開放唐代壁畫珍品館,這是我國第一座唐墓壁畫館,也是國內最大、設備最為先進的唐代壁畫專題陳列館。為更好評估陜西歷史博物館唐代壁畫珍品館大型展柜環(huán)境控制效力,提高館藏壁畫保護效力,博物館申請通過了陜西省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大型展柜柜內微環(huán)境場分布研究》,項目在壁畫展柜內氣體環(huán)境及館內柜外環(huán)境的實時監(jiān)測數
四五千年前的良渚王國留下了大量的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為我們提示了良渚先民在生產、生活和禮儀行為諸多方面的基本面貌。雖然由于漆木器本身的有機質特性,很難被保存下來,但總有滄海遺珠,盡管數量不多,卻大體能反映良渚時期漆木器的基本狀況。本書分四章對良渚漆木器的基本情況做了介紹,分析了良渚漆木器的分類包括生活工具、交通工
山西應縣木塔是我國現存的唯一的全木構樓閣式塔,彌足珍貴。本書是CRAFT2021屆13名學員對應縣木塔的研究成果合集,從史料的梳理、木結構構造的研究、造像彩畫取樣的分析、保護工作棚的設計構想等方面,系統(tǒng)的介紹了他們的工作過程、研究方法和主要的成果,數據翔實、圖表豐富。本書浸透了年青學者的心血和汗水,是當前應縣木塔保護前
這是一部有溫度的考古筆記,作者以兼具感性氣息與田野調查筆記的理性筆調,清晰而完整地呈現了其20多年在田野大地上的求索與探尋之旅。全書分為四個篇章:考古記,重返考古發(fā)掘現場,還原第一線的遺址和墓葬發(fā)掘場景;田野記,講述田野考察中的見聞與思考,傳遞考古工作的魅力與趣味;歷史記,探析古跡與器物之奧秘,呈現一幅幅完整的歷史圖景
戴志強先生出生古錢幣鑒藏大家,其父戴葆庭于傳統(tǒng)古錢幣鑒定成就斐然,與駱澤民并稱”南戴北駱“。戴志強先生則將古錢幣鑒定納入現代考古學和傳統(tǒng)文化研究之中,引入現代科技,建立現代錢幣學,亦卓然大家,為國家文物鑒定委員古錢組組長。此書系戴志強先生自傳性著作,分求學時期、安陽工作時期、銀行工作時期、退休后四部分,以散記筆法簡要記
本書通過現代考古發(fā)掘研究成果、民族學成果與中國古代文獻記載等多方面的材料,結合大量考古文物圖片,從人類衣著的起源開始,分析人類生活中為什么會產生衣服,它與人類社會生產以及道德思想的關系。然后具體介紹中國各個歷史階段中當時人們的衣裝與飾物是什么樣的,怎樣穿著它們,歷代衣著又有過什么樣的演變,融入了什么樣的各民族文化特色。
本書是曹操高陵考古發(fā)掘報告出版之后第一項關于曹操高陵的綜合性研究成果。陵墓、陵園和陪葬墓等關鍵要素的完整考古面貌,曹操高陵相關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各種質疑觀點的真實情況,相關畫像石、卞后墓葬和曹操DNA研究等問題的再分析,相關研究中的學術規(guī)范問題等,都在本書中逐一展現。其中陪葬墓等多項考古材料為首次公布,關于各類質疑觀點的
本書是配合2024年3月蘇州博物館“北方有佳人——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院遼代女性文物展”而出版的專題圖錄。有別于以往的契丹文物展,此次展覽聚焦契丹女子,尤其是遼代的貴族女性。展品全部來自內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院歷年發(fā)掘與收藏,涉及重要發(fā)掘成果包括1986年陳國公主墓、2003年吐爾基山女性貴族墓、2015年遼圣宗
此書稿系安徽師范大學劉錚主持完成的國家社科后期資助項目《元代銅權整理與研究》(項目批準號為:19FKGB006)的成果。此稿以元代銅權為研究對象,目的是對元代銅權進行一次全面地搜集和整理;并在此基礎上對元代銅權的形制、元代銅權的銘文、元代權衡的單位量值、元代度量衡的管理體系、元代經濟發(fā)展的基本特征等相關問題進行一次通盤
本書主要選取全國各地的考古發(fā)現,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大家解讀文物和遺址背后古人的休閑娛樂、衣食住行。這其中有古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有文化的傳播、碰撞、交流和延續(xù)。通過它們,為讀者打開一扇窗戶,探究源頭、尋覓蹤影;通過它們,引領讀者穿越時空,夢回質樸無華、多姿多彩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