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與功利的批判:馬克思實踐哲學范式研究》以寬廣的思想史視野,把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研究置于自古希臘德性倫理實踐哲學范式,以至西方近代功利倫理實踐哲學范式相互比較之中,從而闡明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科學范式為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馬克思實踐哲學乘續(xù)并超越了德性倫理實踐哲學和功利倫理實踐哲學,實現(xiàn)了哲學范式的革命性變革。本書還以馬克思
本書緊緊圍繞馬克思的感性概念這一理論主線,在充分吸收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馬克思的感性概念的思想史前提、青年馬克思的感性概念、歷史唯物主義確立時期的感性概念、感性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經(jīng)濟學批判、整體視閾中的馬克思的感性概念、馬克思的感性概念的當代解讀和當代意義這六個方面出發(fā),采用文本解讀和理論分析相結合、邏輯和歷史
本書回顧了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教科書體系反思到實踐唯物主義勃興的學術史過程,考察了20世紀90年代末在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和西方實踐哲學產(chǎn)生影響的大背景下,實踐唯物主義由蓬勃興起逐漸陷入困境的學術軌跡,并進一步介紹了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以歷史唯物主義為主題的研究現(xiàn)狀。該書通過學術史的梳理和對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叢書(第2輯)”圍繞當前國內(nèi)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熱點問題和前沿問題,選取當前國內(nèi)馬克思哲學研究領域知名學者的代表作,代表了目前國內(nèi)哲學研究的主干力量,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評價論》主要介紹了人類對生活中的哲學的評價以及評價理論知識系統(tǒng)。哲學再也不能不關心人生的痛癢,作為無色透明的王國而存在了,它
本書圍繞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這一主題,把馬克思哲學置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西方哲學史、現(xiàn)代西方哲學這一宏大背景中,從理論與文本、理論與歷史、理論與現(xiàn)實這三個維度展開了對馬克思哲學的新解讀。本書首次明確提出并深入論證馬克思的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統(tǒng)一,是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tài)批判和資本批判的高
重視哲學社會科學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構,扎根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本書對1919—1949年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構的時代背景、主要平臺,國共兩黨對于學術話語權的爭奪,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發(fā)展的主要歷程及深遠歷史影響等進行了詳細探討,深入剖析該時
《大眾哲學》是艾思奇20世紀30年代為通俗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寫的優(yōu)秀著作。作者以通俗淺易的語言、生動的案例,對哲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什么是哲學,唯心論、二元論和唯物論,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及主要范疇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介紹闡釋。寫法推陳出新,開時代之風氣,使哲學與日常生活相結合,貼近普通民眾。本
本書結合當代中國及世界現(xiàn)實,闡釋了唯物史觀、剩余價值和階級斗爭等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全書共三章,內(nèi)容包括:“讀懂馬克思其人:青春正好初心不移”“讀懂馬克思之著作:青春偉力源于人民”“讀懂馬克思之精神:青春為國奮進未來”。
本書以拉法格的一生為主線,結合法國經(jīng)濟文化落后的歷史背景,全面梳理了拉法格馬克思主義觀的發(fā)展脈絡和演變軌跡。通過對拉法格馬克思主義觀所經(jīng)歷的四個階段進行整體考察,展現(xiàn)其思想變化的全貌;嘗試立足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從本體論、實踐論、價值論的角度探討拉法格馬克思主義觀的深刻內(nèi)涵;在此基礎上,力圖澄清西方學者長期以來對拉法格
本書稿為作者精心選擇已發(fā)表過的論文42篇,發(fā)表時間為1987年至2019年。論文都是在國內(nèi)正式出版的刊物公開發(fā)表的,多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新華文摘》等全文轉載或觀點摘編,在國內(nèi)學術界產(chǎn)生重要影響,F(xiàn)將其分類集結成冊,對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提供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