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考古工作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掀開古蜀文明神秘面紗,展現古蜀文明絢麗多彩的輝煌成就,揭示古蜀文明與黃河流域文明、長江中下游文明等進行文化對話的關鍵,對于探索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度嵌芽脊啪攀辏喝嵌蜒芯烤攀苣瓿晒狻穼iT收錄了20余篇三星堆研究史上最重要的經典論文,
福州摩崖石刻具有厚重的歷史價值和豐富的藝術審美價值。這些石刻主要集中在鼓山、烏石山、于山、冶山及各縣市區(qū),主要記錄了當地歷史文化與人事活動,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史料,它有力地佐證了福州歷史名城發(fā)展史,生動展現了摩崖石刻作者的文采與書藝。本書共分為8個章節(jié),按照摩崖石刻的內容進行分類,包括寫景敘事類、家國情懷類等,主要敘述福
吳文化博物館作為國內吳文化研究與展示的特色文博機構,館藏了一批吳地出土的國寶文物,如:新石器時期的“黑衣陶刻符貫耳罐”、春秋時期的“鸚鵡首拱形玉飾”和“楚途盉”、戰(zhàn)國時期的“古琴”、西晉時期的“青瓷扁壺”、唐代的“雙鸞瑞獸紋銅鏡”、元代的“釉里紅云龍瓷蓋罐”和“朱碧山銀槎”、明代的“青花束蓮紋盤”等。 本書邀請國內相
書稿收錄陳恒安先生文博方面著作29篇,是陳恒安先生學術研究、藝術理論和創(chuàng)作的集中展現。內容包括明清時期貴州歷史如長期雄踞貴州的楊氏一族的研究,涉及其淵源、分支、內部矛盾及其治所等,以及出土發(fā)掘的楊燦墓的制度和人物身份及其文物的研究;貴州出土文物研究,如對出土漢永遠罐及其銘文的考證等;歷史和地理研究,如關于播州遵義建置沿
該書稿系“長江口二號古船發(fā)現與研究叢書”系列之二,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系統(tǒng)展現了上海長江口二號古船水下考古的全過程。書稿由長江口二號古船水下考古、長江口二號古船出水瓷器選粹、長江口二號古船整體打撈遷移三部分構成,展示了古船以及包括景德鎮(zhèn)瓷器、宜興紫砂器等在內的出水文物照片近200幅。作為我國目前發(fā)現體量最大、保存較完整、船
本書聚焦于鄭州至洛陽為中心的中原核心區(qū),包括環(huán)嵩山分布的古伊洛-黃河流域以及淮河上游的諸多水系,從文化和社會的視角出發(fā)探討早期社會復雜化過程;诘乩憝h(huán)境的差異,本書將中原中心區(qū)劃分為八個不同的小區(qū)域作為基本的研究單元,詳細討論各自的考古學文化譜系和聚落形態(tài)特征,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整合。研究表明,區(qū)域之間的文化與社會發(fā)展
本書是2001年、2004年、2005年重慶市文物考古所、涪陵區(qū)博物館在北巖墓群的發(fā)掘報告,詳細公布了北巖墓群從西漢早期延續(xù)至清代的52座墓葬,其中西漢至新莽時期墓葬20座、東漢時期墓葬27座、東漢晚期至蜀漢墓葬3座、宋代時期墓葬1座、清代時期墓葬1座。這批墓葬的發(fā)現,為峽江地區(qū)漢墓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此外,本書還收錄
本書收錄今河南省各縣市產生于宋代,主要是北宋地表以上的石刻,包括碑碣、經幢、塔銘、造像記、摩崖等。對收錄的石刻按產生的時間順序進行編錄,并借助金石學與古籍整理的方法理論,參考古今金石文獻對所收錄石刻進行規(guī)范的文字整理,包括標點與?,以利閱讀與使用。內容涉及宋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藝術、科學等,多名人名碑,可作為
本書是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寧城縣小塘山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專題報告。小塘山遺址經過為期兩年的考古發(fā)掘共清理房址58座(包括保存較好的院落9組)、灰坑(窖穴)47座、墓葬7座、陶窯2座,此外還有石砌城墻、城門、道路、“馬面”、城壕等,出土陶器、石器、骨蚌器、青銅器等各類器物標本1000余件,還出土了較多的動物骨骼。小塘山遺址的年
本書為河北省唐山市先秦時期遺存調查報告,記述了2018~2019年對唐山地區(qū)灤河流域、薊運河流域和沙陡河流域等的調查新發(fā)現或者復查的先秦時期遺址相關情況,著重對新發(fā)現的城址和典型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和勘察。新發(fā)現的城址對尋找孤竹和令支提供了新的線索。前小寨遺址的勘察為構建唐山地區(qū)先秦時期文化發(fā)展序列增添了極佳材料。通過對